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脑的解剖与功能三
TUhjnbcbe - 2021/2/17 1:49:00

脑干

(一)概述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于位于颅后寓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邻。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图1-1)。

图1-1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图1-2脑干外形(腹侧面)

图1-3脑干外形(背侧面)

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

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2.脑于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一中继核。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二)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1.脑干的灰质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1)脑神经核:已知脊髓灰质内含有与脊神经内4种纤维成分相对应的4种核团:脊神经内的躯体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内脏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核或骶副交感核;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脊髓中间内侧核;躯体感觉纤维则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后角的有关核团。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头部出现高度分化的视、听、嗅、味觉感受器,以及由鳃弓演化而成的面部和咽喉部骨骼肌,与脊神经相比,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亦变得更加复杂——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部也随之出现了与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图1-8),具体包括:

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本运动核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以及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成的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将翘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鳃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有关。

一般内脏运动核:又称副交感核,共4对,分别为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相当于脊髓的骶副交感核。它们发出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管理头、颈、胸、腹部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缩咀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感觉核:只有一对,即孤束核下部,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核。接受来自内脏器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头端,接受来自味蕾的味觉传入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一对,即三叉神经感觉核,位于内脏感觉核的腹外侧,纵贯脑干的全长。根据位置分为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相当于脊髓后角I~Ⅵ层细胞,并与之相连续。它们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和口、弭粘膜的一般躯体感觉冲动。特殊躯体感觉核分别为位于前庭区深面的前庭神经核和蜗腹侧核以及听结节深面的蜗背侧核。接受来自内耳的平衡觉和听觉纤维。之所以将听觉和平衡觉归入“躯体感觉”,是由于内耳膜迷路在发生上起源于外胚层。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图1-4、5、6)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部。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穿脚间窝外侧壁出脑参与构成动眼神经,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和上睑提肌的运动。

滑车神经核(图1-4、5、6)位于中脑下丘高度,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部,正剥动眼神经核的下方。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向后绕中脑水管至导水管周围灰质背侧,在上髓帆内左右交叉后,经下丘下方出脑组成滑车神经,支配眼上斜肌的运动。

展神经核(图1-4、5、6)位于脑桥下部室底灰质、面神经丘的深面。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行向腹侧,经延髓脑桥沟内侧部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限的外直肌运动。

舌下神经核(图1-4、5、6)位于延髓上部室底灰质内,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此核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纤维走向腹侧,经锥体与橄榄之间出延髓组成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内、外肌的随意运动。

2)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图1-4、5、6)位于脑桥中部,室底灰质的腹外侧,脑桥被盖的背外侧,网状结构内。三叉神经根纤维紧邻其外侧。此核

图1-4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上部)

图1-5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图1-6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中上部,三又神经根平面)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等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运动。

面神经核(图1-4、5、6)位于脑桥下部,脑桥被盖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此核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先行向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面神经膝(图1-18),继而转向腹外侧经面神经核外侧出脑构成面神经的运动根,支配面部表情肌。其中,由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传入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纤维,只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由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传入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纤维,只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

疑核(图1-4、5、6)位于延髓内,下橄榄核背外侧的网状结构中,纵贯延髓的全长。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支配咽喉部和食管上段骨骼肌的运动。

副神经核(图1-4、5、6)包括两部分:延髓部较小,实为疑核的下端,脊髓部位于疑核的下方,延伸至上5~6个颈脊髓节段。副神经核也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其延髓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的脑根,最终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部发纤维组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图1-4、5、6)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此核由副交感神经元胞体组成,发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加入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在副交感性的睫状神经节内换元(即与该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由该神经节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和缩小瞳孔。

上泌涎核(图1-4、5、6)位于脑桥的最下端,该核的神经元散在于面神经核尾侧周围的网状结构内,故核团轮廓不清。此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面神经,经其分支岩大神经和鼓索至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其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口、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图1-4、5、6)轮廓不清,其神经元散在于延髓上端的网状结构中,疑核的上方。此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其分支至相应的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腭腺的分泌活动。

迷走神经背核(图1-4、5、6)位于延髓室底灰质内,逑走神经三角的深面,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由橄榄中部向下延伸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此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走向腹外侧经下橄榄核的背侧出脑,参与组成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部和腹部大部分器官的平滑肌、心肌的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其节前纤维在所支配的器官旁和器官壁内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

4)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图1-4、5、6)位于延髓内,界沟外侧,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上端可达脑桥下端,下端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此核主要为一般内脏感觉核,上端属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传入的味觉初级纤维终止,故叉称味觉核。下部主要接受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传入的一般内脏感觉初级纤维的终止。

5)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感觉核为脑干内最长的一个脑神经核,根据其功能和位援可分为3部分:由上向下依次为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图1-6)上起中脑上丘平面,下端达脑桥中部,位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外侧边缘和菱形窝上部室底灰质的外侧缘。此核相当于脊神经后根上的脊神经节,由大而深染的感觉性假单极神经元组成。此核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进入三叉神经分布至头面部的咀嚼肌,接受该肌的本体感觉冲动;其中枢突可终止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等处进行换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图1-6)是三叉神经感觉核的膨大部。位于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外侧,主要接受经三叉神经传入的头面部触、压觉初级纤维。还接受部分来自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纤维传入。

三叉神经脊束核(图1-5)为一细长的核团,其上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下端可延伸至第1、2颈段脊髓,与脊髓灰质后角相续。此核的外侧始终与三叉神经脊束相邻,并接受此束纤维的终止。在延髓下部二者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浅层;在延髓上部.位于孤束核的腹外侧;在脑桥中下部,位于前庭神经核的腹外侧。此核主要接受三叉神经根内传递头面部痛、温觉的初级感觉纤维;下部还接受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传入。

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纤维越中线交叉至脑干对侧半上升,并和发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在同侧上升的纤维共同形成三叉丘脑束(又称三叉丘系),伴随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传递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此外,此二核还发出纤维侧支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及网状结构,参与完成一系列的反射活动。

6)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图1-6)位于前庭区的深面,由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及前庭外侧核构成。此核主要接受前庭神经传入的初级平衡觉纤维,还接受来自小脑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调节伸肌张力以及参与完成视、听觉反射。另外部分纤维组成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蜗神经核(图1-6)位于菱形窝外侧角听结节的深面,分为蜗腹侧核及蜗背侧核。此核接受内耳经蜗神经传人的初级听觉纤维。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沿脑桥被盖前部越中线交叉到对侧上升,这些横行交叉的纤维构成斜方体;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行,部分纤维经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中继后上升加入外侧丘系。对侧交叉过来的纤维和同侧未交叉的纤维共同构成外侧丘系上升,其中多数纤维终止于中脑下丘核,部分纤维直接进入间脑的内侧膝状体核;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亦被认为是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核(参见听觉传导通路)。

(2)非脑神经核

1)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上丘,位于中脑背侧,由浅入深呈灰、白质相间排列的板层结构,在人类构成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图1-5)。上丘浅层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大脑皮质视觉中枢和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视束),同时接受额叶皮质(8区)的皮质顶盖纤维,以参与两眼的迅速扫视运动。此核深层主要接受大脑皮质听觉中枢、脊髓、下丘核和各类听觉中继核的传入纤维。上丘的传出纤维主要由其深层发出,绕过中脑的导水管周围灰质,在中脑水管腹侧越过中线交叉,称被盖背侧交叉,然后下降构成顶盖脊髓束至颈段脊髓的中间带和内侧核,可使头、颈部完成视、听反射活动。部分传出纤维到达脑干网状结构,或顶盖的其他核团,以应答视觉和听觉刺激对眼的位置的反射。

下丘核(图1-5),位于下丘的深面,由明显的中央核及周围的薄层白质构成。此核为听觉传导通路的重要中继站,接受外侧丘系的大部分纤维,传出纤维经下丘臂投射至内侧脒状体。同时电是重要的听觉反射中枢,可发出纤维终止于上丘,再经顶盖脊髓束终止于脑干和脊髓,参与听觉反射活动。

红核(图1-4),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延伸至间脑尾部。此核主要接受来自对侧半小脑新皮质及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其传出纤维在上丘下部平面,被盖的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然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终止于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

黑质(图1-4),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呈半月形,占据中脑全长,并伸入间脑尾部。根据其细胞构筑,黑质可分为两部:黑质网状部和黑质致密部。黑质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其合成的多巴胺可经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纹状体,以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

震颤性麻痹(Parklnson病),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使新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背侧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所致。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减少并出现震颤。

2)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

脑桥核(图1-6)为大量分散存在于脑桥基底部的神经元。接受来自同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皮质脑桥纤维,其传出纤维横行交叉至对侧,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因此,脑桥核可作为大脑皮质和小脏f皮质之间纤维联系的中继站。

上橄榄核(图1-6)位于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内侧丘系的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此核接受双侧蜗腹侧核的传出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双侧的外侧丘系,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

蓝斑核位于菱形窝界沟的上端,三叉神经中脑核的腹外侧,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构成。蓝斑核发出的纤维几乎遍布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目前已知的功能,与睡眠和觉醒有关。3)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与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此二核分别接受脊髓后索内薄束和楔束纤维的终止。其传出纤维在本平面绕过中央灰质外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并在中央管腹侧越中线交叉至剥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束的后方折转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下橄榄核(图1-6)位于延髓橄榄的深面,为一巨大的开口向内的皱褶褒袋状灰质团,由下橄榄主核、背侧副橄榄核和内侧副橄榄核组成,此核在人类特别发达。下橄榄核广泛接受脊髓全长的上行投射纤维和脑干感觉性中继核团的传入纤维;还接受大脑皮质、背侧丘脑、基底核、红核和中脑的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投射纤维。下橄榄核发出纤维越过中线行向对侧,与脊髓小脑后束等共同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故下橄榄核可能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纤维联系的重要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2.脑干的白质脑干中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长的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叉丘系和内侧纵束等;长的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及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出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和上脚等。

(1)长的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图1-5):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此束依次穿过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该丘系内传递身体不同部位感觉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排列关系:在延髓,此束位于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腹侧部,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位于背侧部;在脑桥,行于基底和被盖之间,纵行穿过斜方体。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靠近中线,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外侧;在中脑,斜行位于红核背外侧,纤维排列和脑桥部相似。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脑束(图1-6):为脊髓内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又称脊丘系。该纤维束与止于脑干网状结构的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脊髓中脑束相伴。在延髓,它们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脊髓丘脑束最后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该束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3)三叉丘脑束:又称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两个核团的传出纤维首先越过中线至对侧上行,形成三叉丘脑束,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最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该纤维束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有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粘膜触、压觉的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脑束,止于同侧的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4)外侧丘系(图1-4):由起于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所组成。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的二、三裂听觉纤维大部分经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所穿过),然后在上橄榄核的外侧折转上行,构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而上行。该丘系在脑桥行于被盖的腹外侧边缘部,在中脑的下部进入下丘核,大部分纤维在此终止换元,部分纤维则止于内侧膝状体。外侧丘系主要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5)脊髓小脑前、后束(图1-6)此二束起于脊髓,行于延髓外侧的周边部,脊髓小脑后束在延髓上部参与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脊髓小脑前束继续上行,在脑桥上部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二束均参与本体感觉的反射活动。

6)内侧纵束(图1-4):主要由来自前庭神经核、中脑的Cajal中介核、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组成。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部分交叉至对侧,部分不交叉,然后在室底灰质的腹侧,紧靠中线两侧走行。部分纤维上行止于双侧动限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部分纤维下行构成内侧纵束的降部,止于颈段脊髓的中间带和前角内侧核。内侧纵束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眼外肌之间的运动,调节眼球的慢速运动和头部姿势。

(2)长的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图1-5):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亦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的其他皮质区。该锥体束纤维经端脑的内囊下行达脑干,穿行于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至延髓腹侧聚集为延髓的锥体。

锥体束包括两部分:皮质核束(又称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纤维在脑干内下行中发出分支终止于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部分剥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以支配大部分双侧的头面部骨骼肌和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及对侧的舌肌。皮质脊髓束穿过脑干直达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在此越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半脊髓内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仍在同侧半脊髓前索内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2)其他起自脑干的下行纤维束:在延髓内除上述锥体束外,还有起自对侧红核的红核脊髓束,行于中脑和脑桥被盖的腹侧和腹外侧;起自上丘的顶盖脊髓束,行于脑干中线的两侧,内侧纵束的腹侧;起自前庭核的前庭脊髓束和起于网状结构的网状脊髓束等。

3.脑干的网状结构脑干的网状结构是指在延髓、脑桥、中脑的中央灰质以及第四脑室室底灰质的前外侧,脑干的被盖区内,除了明显的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中继核)以及长的纤维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存在着纵横交错成网状的神经纤维,其间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此区域即为脑干的网状结构。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经脑干上行的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路,均可发出侧支

进入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继后到达内侧核群,或直接进入内侧核群。再由此发出上行纤维终止于背侧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及下丘脑。如此,特异性的感觉信息转化为非特异性的信息,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质。这种非特异性的上行投射系统称为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该系统可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如该系统损伤,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脑干网状结构的内侧核群发出网状脊髓束,终止于脊

髓前角运动细胞,可列肌张力产生增强或减弱的调节作用。起自中脑和脑桥的纤维(如部分脑桥网状脊髓束)可兴奋脊髓前角的α和γ运动神经元,从而增强肌张力,其兴奋、增强作用为自主性的;而由延髓下行的纤维则可抑制1运动神经元,使肌张力减弱,这种抑制和减弱只有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才发挥效应。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存在着重要的生命中枢,如

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以及血压调节中枢和呕吐中枢等。脑干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的发出纤维投射至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孤束核,参与完成胃肠道和呼吸道的反射活动;有的发出纤维参与心血管、呼吸、血压和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活动,并对痛觉的传递进行调控。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中缝核群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受到抑制,产生睡眠作用;发出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后角和脊髓胸段侧角,参与痛觉和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三)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

脑干损伤通常由椎一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血管性病变所引起,这些血管分支的病变常可累及供血区域的若干神经核和神经纤维而导致一定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如下:

1.延髓内侧综合征:如为单侧损伤,又称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主要受损结构及其临床表现为:①锥体束损伤一对侧上、下肢瘫痪;②内侧丘系损伤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③相邻的舌下神经根损伤一同侧半舌肌瘫痪。

2.延髓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三叉神经脊束受损一同侧头而部痛、温觉障碍;②脊髓丘脑束受损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③疑核受损一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④下丘脑至胸脊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一同侧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⑤小脑下脚受损一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⑥前庭神经核受损一眩晕,眼球震颤。

3.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如为单侧损伤,又称展神经交叉性偏瘫。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锥体束受损一对侧上、下肢瘫痪;(2)展神经根受损一同侧跟球外直肌麻痹。

4脑桥背侧部综合征通常因小脑下前动脉或小脑上动脉的背外侧支阻塞,引起脑桥尾侧或颅侧部的被盖梗死所致。以脑桥尾侧被盖损伤为例,主要损坊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展神经核受损一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双服患侧凝视麻痹;②面神经核受损一同侧面肌麻痹;⑧前庭神经核受损一眩晕,眼球震颔;④三叉神经脊束受损一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⑤脊髓丘脑束受损上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⑥内侧丘系受损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⑦下丘脑至胸段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一同侧Horner综合征;⑧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受损一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5.大脑脚底综合征如为单侧损伤,又称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或Weber综合征)。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动眼神经根损伤一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锥体束受损一对侧上、下肢瘫痪。③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6本尼迪克特综合征(Benediktsyndrome)累及中脑一侧的被盖腹内侧部。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①内侧丘系损伤一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②动眼神经根损伤一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③小脑丘脑纤维(为已交叉的小脑上脚纤维)损伤一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更多精彩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的解剖与功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