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
组成: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合称脑干:心跳、血管、呼吸反射中枢),小脑
一、脑干
1、外形
(1)前面观:
①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深面为锥体束)
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深面为下橄榄核)
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出脑
②脑桥:向两侧横行膨大-基底部:基底沟走行基底动脉
两侧变细为桥臂:与基底部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出入脑
脑桥延髓沟:脑桥与延髓的分界,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出入脑
位听神经稍上方-脑桥小脑三角:此部损伤可伤及面神经、位听神经
③中脑:倒八字形柱状结构
大脑脚
脚间窝-动眼神经出脑
(2)后面观:髓纹为脑桥与延髓的分界标志
①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
楔束结节(楔束核)
绳状体(小脑下脚)
②脑桥:结合臂(小脑上脚):两侧间的白质板一上(前)髓帆
脑桥臂(小脑中脚)
③中脑:上丘-深面有上丘核: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深面有下丘核: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下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3)第四脑室:
①位置:脑桥、延髓背面与小脑之间
②分部:
底:脑桥后面、延髓上端后面-菱形窝
正中沟
界沟:正中沟两侧平行沟、其间为-内侧隆起
面丘-髓纹以上:内部为展神经核、面神经膝
内侧隆起舌下神经三角-髓纹以下,深面有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舌下神经角外侧:深面有迷走神经背核,
界沟以外:前庭区-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前庭区外侧-蜗神经后核
顶:前与后下壁汇合处,对应小脑
前上壁:结合臂+前髓帆
后下壁:脉络丛+后髓帆
其上有正中孔,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③交通: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下-脊髓中央管
后下-三个孔通蛛网膜下隙
2、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1)灰质呈核团状
2)白质交叉多
3)灰质核团由前后关系转化为内外关系
4)核群有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两种
5)脑神经中有七种纤维成分,故核团有七种功能,
(1)延髓
①灰质
脑神经核
名称位置性质与脑神经联系
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三角深面躯体运动核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
舌下神经舌肌
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三角一般内脏运动核迷走神经喉至结肠左曲
疑核舌下神经核腹外侧特殊内脏运动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茎突咽肌咽喉肌咽喉肌
副神经核颈髓上6节前角的背外侧特殊内脏运动核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下泌延核网状结构中一般内脏运动核舌咽神经腮腺
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背外侧一般躯体感觉核舌咽神经耳后皮肤感觉
(温觉)迷走神经硬脑膜、耳廓、外耳道
三叉神经头面部
孤束核孤束周围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面神经舌前2/3味觉
舌咽神经舌后1/3味觉一般内脏感觉
迷走神经一般内脏感觉
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薄束核薄束结节内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薄束发出内侧丘系
楔束核楔束结节内楔束
②白质:
内侧丘系交叉:薄、楔核发出内弓状纤维,左右交叉-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纤维在正中线两侧上行-内侧丘系。
锥体束:锥体细胞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在延髓聚集形成锥体束。
锥体交叉:在延髓下端,锥体束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交叉后称皮质脊髓侧束。
未交叉称皮质脊髓前束。
脊丘系:脊丘前、侧束在延髓汇集而成。
(2)脑桥
①灰质
脑神经核:
名称位置性质与脑神经联系
展神经核面神经丘深面一般躯体运动核展神经外直肌
面神经核展神经核腹外侧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面部表情肌
上半两侧支配,下半对侧支配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腹外上方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咀嚼肌
(双侧皮质核支配)
上泌延核脑桥下部网状结构中一般内脏运动核面神经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
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运动核外侧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头面部触感觉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前庭神经核前庭区深面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平衡
蜗神经核听结节内特殊躯体感觉核蜗神经听觉
非脑神经核:
脑桥核:基底部散在,属于锥体外系。
②白质:
三叉丘系交叉: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
三叉丘系:交叉后的纤维,内侧丘系与之相邻
外侧丘系交叉: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
交叉部形成的结构-斜方体:以其为界,脑桥分为基底部
被盖部
(3)中脑
①分部:中央灰质-中脑水管周围,其后方-顶盖,前方-大脑脚
大脑脚-以黑质为界分大脑脚底、被盖
②灰质:
脑神经核
名称位置性质与脑神经联系
动眼神经核中央灰质腹侧平上丘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五块眼外肌
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
(缩瞳核)背内侧睫状肌
滑车神经核平下丘高度躯体运动核滑车神经上斜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一般躯体感核咀嚼肌、面肌和眼球外肌的本体感觉。
非脑神经核红核锥体外系
黑质锥体外系含多巴胺,损伤震颤性麻痹
③白质:脑桥延髓中所见均有。
二、小脑
1、位置:延髓、脑桥后面,端脑枕叶下方,颅后窝内。
2、外形:蚓部-中间细的部分
小脑半球-两侧膨大部
上面:平坦,前方有原裂(首裂)
下面:隆凸,有小脑扁桃体
3、分叶:
(1)绒球小结叶:绒球+绒球脚+小结前庭小脑,发生古老-又称古小脑
(2)前叶:原裂以前,蚓垂+蚓锥体+前叶-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
(3)后叶:原裂以后,其余部分除去蚓垂、蚓锥体-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
损伤表现-“酒醉步态”
4、功能:
①古小脑:调节身体平衡和维持体位
②旧小脑:调节肌张力和维持姿势
③新小脑:协调肌肉运动
5、小脑脚(纤维联系)
1)上脚(结合臂):出小脑纤维组成为主(齿状红核束),脊髓小脑前束入小脑。
2)中脚(桥臂):入小脑纤维为主(脑桥小脑束-桥横纤维)
3)下脚(绳状体):入小脑纤维为主(脊髓小脑后束)
6、内部结构
1)皮质:排列成叶片状
2)髓质:出入小脑的纤维束
灰质核团-小脑核:齿状核(锥体外系核团)、球状核、栓状核、顶核
三、间脑
1、位置:中脑上方,端脑下方,内侧面游离。
第三脑室:两侧间脑之间,向下借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向上借室间孔通侧脑室。
2、分部:背侧丘脑(简称丘脑)、下丘脑(丘脑下部)、上丘脑(丘脑上部)、后丘脑(丘脑后部)、底丘脑(丘脑底部)
1)背侧丘脑:大的灰质团
①外形:前端膨大-前结节
后端膨大-丘脑枕
②内部结构:内髓板将灰质大致分为三部分。
前核群-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躯体、内脏的整合中枢
外侧核群背侧部
腹侧部腹前核
腹中间核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核群(躯体感觉)
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
内侧丘系、脊丘系-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
2)下丘脑:
①组成: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
②内部结构:视上核(视交叉上方)水盐代谢中枢(尿崩症)
室旁核(第三脑室侧壁)
3)上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
4)底丘脑:丘脑底核-锥体外系核群
5)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经上丘臂接上丘(上、下丘合称四叠体)
内侧膝状体-经下丘臂接下丘
(视、听觉皮质下中枢)发出纤维形成视、听辐射
3、间脑内的中枢:
水盐代谢中枢-下丘脑
脂肪代谢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产热中枢:损伤后出现持续性高热(中枢性高热)
散热中枢
睡眠中枢、生物钟
四、端脑
1、分叶:
1)沟裂:①每个大脑半球有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②裂:大脑纵裂把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大脑横裂分隔大、小脑。
③沟:中央沟、外侧沟(裂)、顶枕沟
2)叶:额叶-中央沟前方
顶叶-中央沟后方
颞叶-外侧沟下方以外侧沟至假想线中点连线为界
枕叶-内侧面:顶枕沟后下方
上外侧面的假想线:枕极前4cm-枕前切迹至顶枕沟间的连线
岛叶-外侧沟深部
2、沟回:
1)上外侧面:中央沟中央前回
中央前沟
额叶额上沟以上-额上回
额下沟二者间-额中回
以下-额下回
顶叶:中央后沟与中央沟间-中央后回
顶内沟(顶间沟)以上-顶上小叶
以下-顶下小叶缘上回-外侧沟后端
角回-颞上沟后端
颞叶颞上沟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沟颞下回
2)内侧面:
胼胝体
胼胝体沟扣带回边缘叶
扣带沟内脏
海马旁回-扣带回后端向前下弯转活动中枢
海马旁回钩-海马旁回前端向内后方转
中央旁小叶前回-前部
后回-后部
顶枕沟
距状沟:把枕叶分为楔叶
舌回
3)下面:眶回
嗅球、嗅束、嗅三角
前穿质:血管穿脑实质形成,位于视束与嗅三角之间
颞叶:枕颞沟-与半球下缘平行
侧副沟-枕颞沟内侧与之平行(内侧为海马旁回)
海马沟-海马旁回内侧,其上方锯齿状皮质-齿状回海马
海马-齿状回外侧,侧脑室下角底结构
3、功能定位:
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1、呈倒立人形、但头面部正立,
2、左右交叉,
3、投射区与运动的灵活程度和精细程度成正比。
2)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1、呈倒立人形,但头面部正立,
2、左右交叉,
3、投射区与感觉的灵敏程度成正比。
3)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的皮质
4)听觉中枢:颞横回
5)瞳孔对光反射中枢:顶盖前区
6)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
7)内脏活动中枢:边缘叶
8)语言中枢:存在于优势半球(左侧)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②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③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
4、内部结构:
1)基底核:
①组成:尾状核-羊角状、分头、体、尾,全长伴随侧脑室走行。
豆状核-尾状核外侧,水平切面三角形,分苍白球、壳。
杏仁核(体)-尾状核尾部
屏状核-豆状核外侧
②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纹状体(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尾状核+壳-新纹状体:损伤-舞蹈病
苍白球-旧纹状体:损伤-震颤性麻痹
2)侧脑室:额、顶、枕、颞叶内的腔隙,两侧依透明隔分离(穹窿与胼胝体间)
前角-额叶内
中央部-顶叶内脉络丛分泌脑脊液
后角-枕叶内
下角-颞叶内
3)髓质:
①联络系:一侧半球回与回,叶与叶之间的联系,包括上、下纵束、钩束、扣带束。
②连合系:a.穹隆和穹窿连合
b.前联合
c.胼胝体:两侧半球间的联系
③投射系:大脑与下位脑的联系纤维,走行均经过内囊。
内囊:a.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束。
b.形态:呈“〉〈”形
c.分部:前肢-豆状核、尾状核头之间:有额桥束通过
丘脑中央辐射
上行纤维听辐射
后肢-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视辐射
皮质脊髓束
下行纤维顶枕颞桥束
膝-前、后肢之间,有皮质核束通过红核脊髓束
d.损伤表现:三偏综合征,对侧半身瘫、对侧半身感觉障碍、两眼对侧同向偏盲
外囊: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最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间
边缘系统:边缘叶+皮质下结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