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神经病学综合征4种与动静脉畸形相关的遗传
TUhjnbcbe - 2021/3/10 9:54:00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s)属于脉管畸形的一类,以往称为蔓状血管瘤,为高血流血管畸形,是由于胚胎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而导致动、静脉直接吻合所形成的血管团块,内含不成熟的动脉和静脉,没有毛细血管,动、静脉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直接交通。动静脉畸形通常为单发,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如脑、脊髓、内脏、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等。其中,口腔颌面部是最好发的部位,占所有动静脉畸形的50%,其次是四肢、躯干等重要脏器。介入栓塞为当前治疗动静脉畸形的首选方案,手术切除或刮治仅作为介入栓塞的补充治疗手段。

动静脉畸形是否存在遗传性,目前尚未有明确报道,但在某些遗传性疾病中,却发现动静脉畸形的表现。在这些综合征中,动静脉畸形可位于脑、脊髓、胃肠道、头颈部及四肢等部位。本文根据动静脉畸形的特征,选取2种最常见和2种有典型症状、与动静脉畸形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针对这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hemorrhagictelangiectasia,HHT)也称Osler-Rendu-Weber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以出血和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HHT的发生主要与位于9号染色体的Endoglin(ENG)基因突变及12号染色体的活化素受体样激酶1(activinreceptor-likekinase1,ALK1)基因突变引起,两者分别引起I型与II型HHT。ENG和ALK1分别编码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家族的受体蛋白:ENG蛋白和ALK1蛋白,这2种受体蛋白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调节细胞分化与生长。ENG基因和ALK-1基因突变,导致TGF-β受体蛋白突变,影响TGF-β介导的信号通路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血管发育不良而出现HHT。

HHT儿童期可发病,出血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根据HHT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具体可为:①受累血管反复难治性出血,以鼻出血最常见;②部分患者伴胃肠道毛细血管扩张、肝动静脉畸形、肺动静脉畸形、眼底血管扩张以及脑动静脉畸形等多脏器毛细血管扩张;③出现咯血、黑便、血尿、眼底出血等;④严重者出现脑出血。

年,国际HHT基金科学顾问委员会制定了HHT的临床诊断标准,具体包括①鼻出血:反复自发性鼻出血;②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如口腔黏膜、手指和鼻部等处的多发毛细血管扩张;③内脏受累:包括胃肠毛细血管扩张(伴或不伴出血)、肺动静脉畸形、肝脏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和脊椎动静脉畸形等;④家族史:根据上述诊断,患者一级亲属中,至少有1例被诊断为HHT。符合以上3条或3条以上条件者可确诊为HHT,符合其中2条者为疑似病例,少于2条者暂不考虑HHT。

目前,对于HHT患者,临床治疗为对症处理:①针对出血部位采用激光、手术、硬化剂治疗;②严重频繁出血导致贫血患者,采用输血和补充铁剂治疗;③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经导管血管栓塞治疗;④肝脏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或肝移植,禁用经导管血管栓塞术,否则可导致致死性肝脏坏死。

2

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综合征

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capillarymalformation-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CM-AVM)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血管病变,由Eerola等首先描述并命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好发于婴幼儿,表现为家族性卵圆形毛细血管红斑,10%的家族成员中出现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研究表明,CMAVM的发生与5号染色体上RASA1基因(RASp21proteinactivator1)的杂合失活性突变(heterozygousinactivatingmutations)相关。RASA1基因编码RasGTP酶启动蛋白(Ras-GTPase-activatingprotein,pRasGAP),该蛋白负调节Ras相关的血管生成,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生成减少,微血管形成障碍。

临床上,CM-AVM具有毛细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畸形的表现,好发于颅颌面、耳、胸、四肢的皮肤及肌肉组织,脑内及脊柱也可发病。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粉紫色或红褐色斑点,病损外周围绕苍白色光晕。

目前相关诊断标准尚未明确,Orme等推荐通过临床表现、家系分析及基因分析进行诊断(表1),也可辅以MRI、多普勒超声等检查。

目前尚无具体的CM-AVM治疗标准,临床医师根据CM-AVM的临床表现,一般采用经导管血管栓塞术加局部硬化剂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行手术切除病灶组织。

3

Parkes-Weber综合征

Parkes-Weber综合征(Parkes-Webersyndrome,PW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以患肢肌肉、血管增生肥大为典型表现,儿童时期即可发病,年由FrederickParkesWeber首次报道。

PWS的病因一般认为与胎儿期胚层发育异常相关,常伴其他中胚层先天性病变,具有遗传倾向。最近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可能也与RASA1基因的移码突变或插入突变相关,但存在争议,Revencu等认为PWS的发病机制与CV-AVM发病机制虽都与RASA1基因相关,但两者的机制不同,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PWS典型的临床表现为:①患肢增长、肿胀,伴肌肉或软组织肥大;②皮温增高;③静脉曲张,常偏于下肢内侧或广泛分布;④皮肤改变,地图样静脉畸形色斑;⑤局部坏死或溃疡;⑥严重者可伴代偿性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即可诊断PWS,必要时通过辅助检查确诊,并确定病变的范围、软组织改变程度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病学综合征4种与动静脉畸形相关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