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系统解剖基础与临床定位
一、感觉的定义与分类
首先,何为感觉?感觉就是各种形式的刺激通过感受器传递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觉又分为一般感觉(浅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如本体感觉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以及复合感觉如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和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感受器则是记录周围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变化,通过传入纤维把感觉冲动传递到各级神经元,最终在中枢皮层做出反应。有外感受器(感知近距离周围环境的变化),本体感受器(包括迷路,感知头部及空间位置;肌肉、肌腱的张力感知关节及自身姿势的信息等),距离感受器(眼睛、耳朵记录远处刺激),和肠、内脏感受器(渗透压、化学递质、压力的变化时来感知信息)五种类型。
二、感觉系统周围部分
1.脊神经: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每对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前根属运动性,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属感觉性,由感觉纤维组成,后根在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传入纤维把刺激传递到不同节段脊神经后根,以不同高度入脊髓平面,神经丛把多对神经根纤维引向不同的周围神经,一根神经由多个不同神经根的纤维共同组成(如图2)。而颈段和腰骶段脊神经根有神经丛;胸段为周围神经直接到达脊神经根。
2.皮节:2~3个神经根重新组合的脊神经支配的皮肤节段区称皮节(如图3)。皮节对应于神经根节段,神经根节段对应脊髓节段,对确定脊髓、神经根病变的平面有很大的诊断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相邻神经根的皮节相互重叠,仅一个神经根受损时,临床几乎不能察觉;其次,多个相邻神经根损害,节段性感觉缺失(皮节的节段性分布在胸段表现最明显)。
三、感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后根感觉纤维排列:
内侧束:厚髓鞘纤维(脊髓小脑前后束)
中部:触觉、振动觉、压觉纤维(后索)
外侧束:痛、温觉纤维(脊髓丘脑侧束)
1.后索:薄束和楔束位于脊髓后索。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外侧。薄束成自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由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即薄束传导下肢冲动的纤维位于脊髓最内侧;楔束颈髓平面传导上肢冲动的纤维位于外侧。脊髓后索病变,会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无法准确定位、辨物等。
2.脊髓小脑后、前束:分别位于脊髓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和前部。脊髓小脑后束主要起自脊髓C8~L3的胸核;脊髓小脑前束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这两束均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深感觉和触、压觉,到小脑,调节肌张力,与运动和姿势协调有关,单独受累少见,与后索同时受累(遗传性共济失调)。
3.脊髓丘脑侧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前半部,主要传递由后根传入的痛觉和温度觉。若该束收到损害,则平面对侧以下1~2个节段区域痛温觉丧失,因触觉由脊髓丘脑前束传导,部分纤维同侧传递不交叉,故对触觉影响不大。
4.脊髓丘脑前束:位于脊髓前索前部,主要传递由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觉和压觉。若该束收到损害,则胸腰段损伤,症状不明显;颈部损害,对侧轻度感觉减退。
四、感觉障碍临床定位
末梢型: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可伴有自主神经损害。
单神经:神经支配皮肤区域感觉障碍,一条神经分布区域(先疼痛或感觉异常,再缺失)。
多发性周围神经—颈脊髓病:上肢远端对称感觉障碍;
多发性周围神经—脊髓:下肢远端对称感觉障碍。
近端周围神经干/神经根,丛,脊髓病:肢体近端感觉障碍。
神经丛:单肢多处感觉运动障碍。
神经根:单根或多根性节段性皮肤感觉障碍。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如髓外肿瘤压迫脊神经根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根性痛)。
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
前连合型: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觉、温度觉缺失或减退,而触觉及深感觉仍保留。
后索型:同侧深感觉缺失或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横贯损害: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伴有截瘫和尿便障碍。
脊髓半切综合征: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脑干:交叉感觉障碍。
丘脑,内囊后支: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疼痛、深感觉障碍等。
中央后回:对侧单肢感觉异常和感觉缺失(感觉迟钝、位置感觉丧失和两点辨别、感觉迟钝、图形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