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CV)是指由于颈部椎体以及周围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所诱发的眩晕。本病大多发生在颈椎运动中,伴有头晕、眩晕、颈肩部疼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乏力、心悸等症状。颈性眩晕这一概念最早在年由RYAN等提出,目前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义,诊断依据以患者的主观表现为主,客观体征极少,本病多采取排除法来诊断,并无明确公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小编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
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颈椎结构异常
颈椎结构异常多见于1~3颈椎退变、增生、不稳、先天畸形等,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或痉挛,或刺激椎旁颈神经节,引起椎动脉收缩致血流速减慢,从而引发眩晕。
2交感神经刺激
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后,可使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产生持续的缩血管效应而使血流量下降,从而导致颈性眩晕。
3椎动脉病变
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不规则狭窄、迂曲、血管粥样硬化等因素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导致眩晕。
4体液因子失衡
血液里的体液因子通过与血管壁内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浆中的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缩血管因子和舒血管因子,二者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共同维持后循环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后,后循环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异常,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眩晕。
5本体感受器异常
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上颈椎区域功能紊乱引起的本体感受器异常神经传入至前庭核导致颈性眩晕。颈部疼痛引起的颈本体感觉传入的改变(无论对称或不对称),导致前庭和颈感觉传入的不匹配,进而引起眩晕、不稳或视觉障碍。
诊断颈性眩晕的诊断是具有争议的,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因此诊断只有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诊断,并且颈性眩晕是否为一种疾病尚有争议。
1病史
患者有眩晕发作病史,常在中年以后出现,有些患者自感眩晕发作与头颅转动有关,但如果有先天畸形可在青年发病,并且有逐渐频繁发作的趋向。
2症状
患者自诉除眩晕症状外,可伴有头痛、耳鸣、耳聋等;头颈部肌肉僵硬不适;走路不稳;胸闷、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头颈部旋转时,严重者可出现一过性眩晕伴意识丧失。
3体征
视诊:头颈部肌肉不对称,局部可有结节。触诊:颈后部棘突及椎旁压痛,局部肌肉、皮下组织粘连,斜方肌、颈项背肌等痉挛疼痛,还可有颈椎小关节紊乱;将患者颈部过伸、过屈及旋转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眩晕,即位置性眩晕,为颈性眩晕的重要检查。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血管造影、血管超声可辅助诊断颈性眩晕。胡有谷等提出,过伸过屈位椎体前后水平移位≥3.0mm或相邻椎体角度移位≥11°提示颈椎失稳。郭庆新发现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椎X线可作为眩晕的诊断依据。宇文建忠发现颈部MRA能够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直观的颈部血管影像资料,有助于临床诊断颈性眩晕。
5鉴别诊断
该病发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易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相混淆,典型的BPPV通过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可以暂时区别,但非典型的BPPV与颈性眩晕难以区分。因此Dix-Hallpike试验对于眩晕患者是非常必要的。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保持此体位不变,迅速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20°,头位始终保持45°不变,观察眩晕和眼震情况,如果诱发出眼震为阳性。对于眩晕的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是极其必要的,必须排除前庭功能性疾病,方可诊断颈性眩晕。
治疗1保守治疗
国外推荐SNAGs技术、美尼尔运动法及前庭康复锻炼来治疗颈性眩晕,可明显改善眩晕的程度和发作频率,而且治疗后患者的眩晕障碍指数也明显降低。
2封闭治疗
由于刺激产生痉挛,进而使椎基底动脉缺血而引发眩晕。因此,给受刺激的部位进行利多卡因封闭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效果。如果不能确定椎动脉受压或刺激的部位,在星状神经节进行封闭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专家认为,对引起症状的颈神经的出口神经根进行封闭,效果更好。
3物理治疗
超声疗法、短波疗法能消除或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因病变刺激引起的神经血管水肿和充血反应,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对于颈椎退变相关的颈性眩晕患者,Hain等认为针对缓解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僵硬的物理治疗是可靠的。
4药物治疗
临床一般选用前庭神经镇静剂,如安定、利多卡因等;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等治疗颈性眩晕。谢克恭等报道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5例,总有效率达97%,甘露醇静脉滴注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从而缓解椎间软组织水肿状态。地塞米松为长效糖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有强大的拮抗作用,能减轻炎症渗出、水肿,从而减轻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5手术治疗
当患者的颈性眩晕诊断明确,眩晕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时就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颈性眩晕手术治疗机制主要在于:解除椎动脉、脊髓的机械性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或消除交感神经刺激,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重建病变节段的稳定。
其术式主要有:横突孔切开减压术、横突孔切开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术、钩椎关节切除加植骨融合术。颈椎侧前方横突孔切开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术,一般需切除2~3个横突孔,并切除椎动脉周围继发性压迫物以恢复椎动脉血供。
杨俊等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本病,治疗后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且因椎体不稳所致眩晕患者疗效更佳,远期疗效佳。Reid等认为Mulligan关节松动术对颈椎退变患者的眩晕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对于颈椎病同时合并有眩晕患者的手术治疗,文献报告显示术后的优良率均在70%以上。
尽管存在巨大争议,颈性眩晕是客观存在的。目前缺乏该疾病的特异诊断标准,但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对颈性眩晕的诊断应当是排除性诊断。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没有一种治疗手段是绝对有效的,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应当针对病因治疗。
参考资料:
1.周峻,熊振成,李文浩等.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年第30卷第4期
2.王蔚琳.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中国实用医药.年12月第13卷第35期
3.罗恒,刘汝专,唐晓菊等.颈性眩晕治疗研究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2期
4.曾建勇,范洪武,张云涛等.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临床与病理杂志.年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