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老年人要重视间歇性跛行
TUhjnbcbe - 2021/3/17 18:03:00

很多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会出现一侧或双侧腿部突发酸胀、疼痛,导致走路跛行,严重者会影响行走。这种症状往往反复出现,困扰着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间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以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严重程度我们通常用跛行距离和缓解时间来判断轻重。跛行距离是从走路开始到出现疼痛时的行走距离,严重的病人走50~米就可以出现明显的不适和疼痛。疼痛缓解时间是指出现疼痛后,经过休息疼痛缓解,从疼痛到不痛的这段时间称之为疼痛缓解时间。一般病人的缓解时间为2~5分钟。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距离越来越短,而休息期越来越长。扶车弯腰行走出现较晚甚至不出现。

引起间歇性跛行的原因很多,大多数跟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找出间歇性跛行的真正原因才是治疗的关键。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引起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腰椎椎管狭窄症

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病因: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1.神经源,又可分为马尾神经性、腰神经根性和脊髓性

(1)马尾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腰椎主椎管狭窄或腰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累及多数马尾神经,在走行时马尾神经负荷增加、需氧增加、神经血管扩张而导致的挤压加重和缺氧功能障碍,出现下肢较广泛的功能障碍。

(2)神经根性间歇性跛行:多发生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侧隐窝狭窄症。单条神经根受压缺血、缺氧及炎症导致的疼痛,致被迫停步休息。

(3)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由脊髓病因所致的间歇性跛行专题报道较少,颈胸退变性疾病压迫脊髓,使供血障碍、缺氧所致。步行时出现胸、腹或下肢的束带感,以致不能行走,待休息几分钟后又可继续步行。此类病人有锥体束征表现,平时走路即有步态不稳,或足底踩棉花感,想到此症时容易区别。早期锥体束征不明显,在出现间歇性跛行期查体可发现。鉴别的意义在于颈腰都出现狭窄时,如何确定病变部位。大体上颈椎管狭窄以产生锥体束征为主,下肢麻木无力,但不痛;腰椎管狭窄属周围性损伤,以疼痛及腱反射降低为主。MRI可提供诊断。

2.血管源性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血管性者疼痛特点:以足为主,夜间更重。老年人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老年病,还有些人常年吸烟,这些原因均可导致下肢血管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引起下肢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在运动时远端肢体缺血引起局部疼痛,行走不便。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在疾病早期,患肢会出现发凉、麻木、疼痛,尤其是当患者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会发生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会进一步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即缓解,而行走疼痛又复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止步休息的时间也增长。随着病情发展,动脉供血不足逐渐加重,最后引起肢体严重缺血,即时在静息状态下仍会疼痛不止,且呈持续性疼痛,常常固定于肢端,伴有皮肤淤斑、紫绀等,称为静息痛。由于疼痛剧烈、经久不息,夜间尤甚,肢体抬高时加重,下垂时疼痛可稍减轻。患者常日夜屈膝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有时将患肢垂于床边,以减轻疼痛。本病后期还可出现缺血性神经炎表现,肢体出现触电样、针刺样放射性疼痛,或伴有肢体麻木、发痒、蚁行感等。因血管闭塞引起间歇性医院抽血检查血脂、血糖、血黏度等,同时做四肢血管的多普勒动静脉血流超声检查,必要时做动脉造影。防治上,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积极治疗相关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避免长时间站立,不交叉双腿,不穿过紧袜或弹力袜。规律地活动,促进患肢侧枝循环,增进肌肉功能。每天走路8~10次,每次步行至出现跛行止,休息到症状消失,然后再行走,逐渐延长步行距离。同时早期口服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或者是进行静脉输注前列地尔等药物溶栓治疗;晚期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选择建立血管旁路、血管内植入支架等手术治疗。

神经源与血管源性的区别:

1.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可有节段性感觉障碍,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为袜套式感觉障碍。

3.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随病程延长而逐渐缩短,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不明显。

4.动脉造影检查,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动脉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显示动脉腔狭窄区。

股骨头坏死

老年人常见的外伤、过量应用激素等均可引起股骨头缺血,造成坏死。患者的表现为腹股沟部、大腿内侧和膝关节疼痛,很少累计小腿以远;剧烈活动后疼痛加剧,引起跛行,休息后症状缓解。伴随的症状有腿外展、内旋受限、不能下蹲、肌肉萎缩等。早期治疗以限制髋部受力,限制剧烈活动为主;口服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如芬必得、扶他林;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如复方丹参等;必要时行股骨头减压术或髋关节置换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年人要重视间歇性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