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疼痛的ldquo终极疗法rdquo
TUhjnbcbe - 2021/3/24 14:07:00

年,世界神经调控学会(INS)将“神经调控技术”定义为科技、医疗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领域内,通过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电或化学作用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邻近或远隔部位神经元或神经信号转导发挥兴奋、抑制或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神经功能之目的。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神经调控技术包括脊髓电刺激术(SpinalCordStimulation,SCS)、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altion,DBS)和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eNerveStimulation,VNS)。脊髓电刺激术是指将刺激电极(条状电极或针状穿刺电极)置于相应节段椎管硬膜外间隙后部,紧邻脊髓后柱,再连接植入髂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通过电刺激脊髓后柱传导束和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以达到治疗目的。

脊髓电刺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WallandMalzack的门控理论(GateTheory,图一)。其基本原理是当神经系统中大型神经纤维有电生理活动时,会将小的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抑制。通过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已知与疼痛信号传导有关的神经纤维是小型的A-α和δ纤维。通过植入外源性电极刺激脊髓大型的神经纤维来达到抑制小型的疼痛信息传导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从而抑制疼痛信息的传导,达到减缓疼痛的目的。该疗法对于神经病理性肢体疼痛的效果尤佳。众多国内外研究报道,脊髓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缓解率超过50%。Kumar等分别采用脊髓电刺激术和传统内科保守治疗例脊柱手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和神经根性疼痛患者,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后疼痛缓解率≥50%的患者,脊髓电刺激术组为48%(24/50)、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组仅为9.09%(4/44);此后,有部分患者交换治疗方法,治疗24个月后,行脊髓电刺激术治疗的患者中80.77%(42/52)神经根性疼痛缓解,健康生活指数、运动功能和治疗满意度均显著提高。

  

脊髓电刺激术缓解疼痛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疼痛门控理论学说。即通过植入脊髓硬膜外间隙的电极传递电刺激,进而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脑转导,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质,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2)抑制脊髓灰质后角神经元过度兴奋。脊髓电刺激术缓解疼痛主要通过Aβ类初级传入纤维实现。(3)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脊髓电刺激术能促进灰质后角P物质(SP)、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释放,这些神经递质均参与疼痛的调节。(4)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稳定心脏内神经活动,促进腺苷释放,缓解心绞痛。(5)通过激活背根传入纤维,促进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释放,后者引起血管舒张,从而缓解缺血性疼痛。此外,脊髓电刺激治疗非疼痛类疾病比如严重便秘、植物人的昏迷促醒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图一:门控理论模式图和其提出者RonaldMelzack教授

脊髓神经调控的适应症

根据欧洲和北美医师协会的建议,脊髓电刺激术(SCS)临床适应证包括:

继发于颈腰椎手术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如腰椎手术失败后疼痛综合征(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FBSS)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

1
查看完整版本: 疼痛的ldquo终极疗法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