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学习锦囊
随时在培恩e学后台回复关键词
查找学习资料
培恩e学助力疼痛学学习
真正成为疼痛进阶超级利器
从今天起培恩e学将会选取
《疼痛病学诊疗手册》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册
中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萨迪
培恩E学
宜
学习
懒惰
忌
第八章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医诊治
第二节
中医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
一、针灸疗法
(一)毫针
2.操作方法
(3)行针与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灸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至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到疗效,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4)行针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1)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
提插法:是将针灸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捻转法:是将针灸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2)辅助手法,是针灸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弹针柄,令针身产生轻微的振动,使经气速行。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5)针灸补泻:针灸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灸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灸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止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灸补泻就是通过针灸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6)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置于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灸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出针:出针时以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目前疼痛资源共享群1、2、3、4、5、6群
均已满员,
感谢疼痛伙伴们对培恩的支持信任!
七群已经建好
扫码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