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什么会说思考越多,就越容易成为神经病怎
TUhjnbcbe - 2021/4/2 9:06:00
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81227/6746049.html

来自此念的生命.觉者和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类似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表述,有价值的是特定角度的思考,无价值的是对同一观点的不断强化,这是不是一个趋近无解的问题呢?

觉者.成长(一)

觉者.成长(二)

觉者.成长(三)

觉者.成长(四)

觉者.成长(五)

觉者.成长(六)

审问《生命.成长》的第七篇,今天我们来认识下雨果奖得主,学霸郝景芳,从科幻作家的角度看教育,看成长,看未来,这会是怎么样的角度呢?

以一问一答的惯例,直接上问题和郝景芳给出的答案;

未来是什么样的?《头号玩家》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呢?

有一种猜测认为,睡觉的本质有点像对大脑的无线充电,或者对整个身体的无线充电。透过调频,你跟某一个频率,可能是地磁,也可能是地磁以外的某一个频率,共振了之后进行充电,这叫生物充电法。

深圳的一家公司,透过对脑磁场的捕捉,当你处于清醒状态时,它会通过共振,把你拉到睡眠中来,然后人就进入了频段,进入频段的时候人就睡着了。如果你晚上中途醒来,它就停了,但你一醒,它就会捕捉到你醒了,然后再重新启动,又把你拉回睡眠中。

这也就能看出来,脑电和脑磁的未来应用有很多,同时也就意味着会出现很可怕的事情,比如我们以后有可能在睡梦当中就能完成学习、娱乐,甚至梦联网也可能成为现实。

郝景芳给的答案是:未来的世界,有可能在睡梦当中就能完成学习、娱乐,甚至梦联网也可能成为现实。

清醒时间反而是未来的很奢侈的东西,因为未来很多人被迫不停地进入到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点呢,也同样适用现在,只是表述需要稍微修改一下:

清醒时间在如今也是很奢侈的东西,因为现在很多人被迫不停地进入到一个虚幻的现实世界,包括你我,绝大多数世人都无法跳脱。

这个虚幻的现实世界,可以是对物或是对情的“住相”,虽然是现实的,但同样也是虚幻的。

此外,关于睡觉是一种无线生物充电的猜测特别有意思,梦境会不会是平行世界之间的信息传递呢?

所谓解梦,会不会是对平行世界信息传递媒介无法识别的猜测呢?

未来的一代需要怎么样的能力呢?

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一种爱的信念,就是你要有一种情感的力量,注入到她身体中。

这种信念是什么呢?就是让他相信,不管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我都能游刃有余,都能自己找到出路。未来的世界就像一个大海,海浪已经袭来了,你不可能送孩子到对岸,只能让他自己游过去,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游过去,那你就只能给孩子勇气,让他相信自己能够游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信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信念,是第一位的,孩子要相信自己,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第二位就是要有一些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底层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能够让他在大海中不会游泳时,能够想到自己可以自学,然后学着学着就学会了。

这些特别基本的底层思维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现在最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信念第一,其次是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底层的思维方法;

信念,是让孩子相信不管未来是什么样的,你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出路,这让我想起了戴建业老师说起他母亲跟他说的话:你有手有脚,又不是傻子,怎么会活不下去呢?怎么会没有出路呢?

信念,既是发愿的前提,也是发愿的最终目的;

而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底层的思维方法,可以理解为最为根本的生存技能,但底层的思维方法大多数人都很难具备,这也就是此前聊过的“第一性思维”,第一性思维可是问题少年的标志;

也就是说,未来所需的能力,也是问题少年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问题少年,可以是生存的意志。

为什么特别提倡通识教育呢?

实际上,通识有两个含义,一是给你奠定很宽的知识基础。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给他讲科学、人文历史、艺术,帮他把这些宽的知识基础夯实。当你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未来是最有用的时候,这些很宽的知识基础,就让他在未来有选择的余地。你给他越宽的知识基础,他以后能够选择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跨界,也就是你现在觉得很不搭的两个领域,它们相结合在一起,才是最需要的人才岗位。在未来的科技变化情况下,你不知道具体哪个岗位是最需要的,但如果你有这种跨界的能力,你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脱颖而出。

我们在搭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真的想把科学、人文、艺术放在同样的框架中,让他们混搭着去学习,这样的目的就是培养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通识教育,与问题少年是两个维度,通识教育说的是广度,问题少年说的是深度,这两者覆盖之后,人也会变得很立体。

通识不可以太过于功利,生存技能所在领域,加上兴趣爱好所在领域的叠加,会是最好选择,如果能成就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模式,绝对是一种幸运。

这一点不适用于组织,但适用于组织成员,因为组织讲究力出一孔,组织成员可以具备通识,这点是对组织的无形加分项;

为什么会越思考,越容易变成神经病?

无论未来的科技如何发展,我始终认为即使大脑被扫描了,自己仍然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这个“我”,也就是我主观感觉到的这个“我”,还是独立完整的我自己。

哪怕我有五个同样的拷贝大脑,分别放到了五个机器里面,那每一个拷贝大脑都会觉得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他是他,我是我,因为人的这种独立完整性,来自于自己的主观体验,这个主观体验是你不可能跟任何人分享的,也就是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在你眼中看到的红色是什么感觉,你也没办法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别人。

感受到的整个世界,就是你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永远不可能被拷贝的,因为即使你的大脑被拷贝了,拷贝的也只是一种大脑神经结构,拷贝出来的个体虽然跟你有类似的主观感受,但你还是不知道他的主观感受是什么。

这就是庄子说的“子非鱼”问题,当你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越容易变成神经病。有许多特别善于思考,特别认真思考,对人生特别严肃负责任的人,最后都早早去世了,就是因为他们太认真了。

如果你把自己跟整个大世界,放在同一个框架中时,你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不停地在交流,你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大概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周围的环境有认知,这时相对来说,一个人就不容易钻牛角尖钻到死。

很多钻牛角尖钻到死的人,他往往进入到了一种与这个世界完全没有交流的封闭状态,就好像他周围有一个蛋壳,这个蛋壳让他没办法跟外界有效沟通,他整个的精神、情绪、思想,完全都被封闭在了这个蛋壳里。

事实上,一个人但凡和这个世界有交流,他的精神世界和外界有流动,那么他的很多思考都是在这样一个大世界中,去扩大的。

郝景芳给的答案是:思考也是有方向的,如果你往里边,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思考那是适得其反的,就是钻牛角尖的同时,还给自己加了一个壳,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带刺的;

所以学霸的观点是:思考要放入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中去,与外界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整体,“天人合一”,不指望每个人都做到,但可以是每个人思考的基础框架;

不然思考的框架不对了,就执我了,那就是神经病了。

生命体验,是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而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独立人格,生命体验的结果,就是独立人格。

也就引申了下一个问题:

未来,什么样的人格在将来更有价值?

其实每一种人格都有价值,你接纳自己的人格,信赖自己,你接受你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清楚明白自己对于哪些东西可能是兴奋的,对于哪些东西是不兴奋的,我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越是看清自己,接受自己,相信自己,那你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老观点了,“认命”的人格是更有价值的,只因为看清了自己的命格后,坦然接受,并相信自己在世为人的使命;

如果更上一层楼,在看清自己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个世界,在相信自己的同时,还依然相信这个世界,那就不只是有价值了。

如果感受这个世界的过程,有缘之人还看清了这个世界,看清之后还能相信这个世界,按流行的说法,这已经是一种英雄主义;

结语:

如开篇所说,这通篇都是类似的观点,只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表述,这篇是科幻作家郝学霸的科幻语言表述;

有价值的是特定角度的思考,无价值的是对同一观点的不断强化,这是不是一个趋近无解的问题呢?

这是问题没错,但也是答案!

答案是:同一内核下的不同人格,各具价值的人格,也是与多样生命体验挂钩的多样人格!

人格是否更具价值,区别在于生命体验的层次,在于生命体验的杠杆高低;

这是渡己,表达出来,不论启发,也是渡人!

彼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END—▼推荐阅读

二十四史之刘邦是如何创业的二十四史之三国后浪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试着表达,启发你,见自己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会说思考越多,就越容易成为神经病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