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部疼痛为哪般?
每人一生都几乎会经历一些下背痛,这些疼痛会逐渐加重,有些是一过性疼痛,有些是持续性疼痛,而一旦发生下背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常会受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下背痛呢?
01解剖
了解你的脊柱以及他是如何工作的,有助于帮助你理解下背痛的成因。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主轴,由许多小骨(椎骨)组成,它们彼此上下堆积排列,并有众多肌肉和韧带紧紧围绕,形成颈椎、胸椎、腰椎及骶椎四个节段的生理弯曲,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可动性(柔韧性)。脊柱中心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状结构叫椎管,脊髓位于椎管内,使其免受外力的损伤,脊髓经双侧椎间孔发出神经根,连接全身的运动及感觉。
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也使各部位椎体和后部结构承受压力的比例各有不同;下端胸椎及腰椎承受着身体大部分的压力:胸腰段曲度直,椎体承受压力载荷的比例最高,达80%,中下部腰椎体则承受70%的压力载荷。因此下背部最易引起损伤。
02病因
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有时在一些特殊的运动后岀现。年龄增长也是许多腰背部疾患的重要原因。脊柱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变,从而引发腰痛,特别是过于频繁的活动更容易引起疼痛。
过度活动或缺乏运动:过度活动会引起的肌肉、韧带疼痛,由肌肉和韧带被过度的伸展或损伤所致。长时间久坐或姿势不正确人群,缺乏腰部活动,腰部內在肌过度疲劳,外在肌过度紧张引起。
椎间盘损伤:长时间的慢性下背痛可能就出现了椎间盘损伤,有些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椎间盘突出:在搬重物、拖拉、弯曲或扭转的动作时出现的疼痛,大多由椎间盘突出引起。位于两个椎体间的椎间盘被过度挤压,髓核经破损纤维环被挤出,压迫敏感的脊神经时,就会引起疼痛,疼痛会放射至半边臀部、腿部以及足部。
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开始磨损和萎缩,有时它们会完全塌陷,造成关节面的相互摩擦引起疼痛和僵硬。
椎体滑脱和退行性椎体滑脱:随年龄增长,机体老化,关节及韧带功能受损。过度的椎骨活动可使椎体向前滑移超过相邻的其他椎体,严重的滑移可使椎骨脊神经受到挤压。
椎管狭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钙化等因素会引起椎管狭窄,使脊髓及脊神经受压产生疼痛。
脊椎侧弯:脊柱侧弯或侧凸畸形改变可脊柱的受力点,常常压迫脊神经,便引起腰背痛以及腿部症状。
其他原因:背痛有很多其他病因,有些是很严重的。如果你有心血管疾病、肿瘤病史,或者不管你的活动水平或体位如何,疼痛始终存在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咨询主治医生。
03症状
下背痛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剧痛、刺痛、钝痛,或者是绞痛。疼痛的性质取决于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
下背痛患者常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斜靠及躺下会增加下背痛。
弯腰提重物会使背痛加重。
久坐可使疼痛加重。
久站及久走可能加重疼痛。
有时背痛的出现及消失常伴随着心情的好坏出现或消失。
疼痛可牵扯至臀部及髋外侧,但不会牵扯至腿部。
坐骨神经痛症状与椎间盘突岀相同,包括臀部和腿部疼痛,甚至是麻木、刺痛或乏力,直延续至足部。可能仅有坐骨神经痛而没有背部疼痛。
04检查和诊断
既往史和体格检查:依据症状及既往病史,医师通过观察背部情况、背部的各方向触诊、检查前屈、后伸以及侧屈时是否有受限或疼痛等判断疼痛的原因。医师还可以通过检查膝反射、踝反射及肌力感觉测试等判断神经的受损程度。
X光片、CT、MRI、骨扫描、骨密度测量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师确诊病情。
05治疗
一般来说,下背痛的治疗分为三个部分: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
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一些消炎、止疼、消肿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麻醉类止痛药、类固醇等。
(2)物理治疗:下背痛能造成生活能力下降,药物结合手法治疗能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物理治疗包括被动治疗和主动治疗:被动治疗包括冷热敷、按摩、超声、电刺激、牵引、使用腰带等。主动治疗包含拉伸、健身、心血管锻炼等。通过运动恢复下背部的活动和力量可以非常有效的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下背痛必须是非手术治疗无效才采用的,最好是非手术治疗6个月到1年后再考虑手术。但手术治疗不是其他治疗无效后的最后治疗方法,有些患者虽有显著的疼痛并且其他治疗无效,但却不考虑手术治疗。一些单纯的慢性下背痛也不考虑手术治疗。
06预防
下背痛不大可能完全避免,因为我们不能避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岀现的正常磨损。但我们能做一些事减少下背痛带来的影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好的开始。
锻炼:有氧训练如步行或游泳,以及特定的背部及腹部肌肉力量及柔韧性训练。
恰当的提物方式:提重物时务必使用双腿而不是后背用力,不要弯腰去提东西,保持后背伸直,双膝弯曲。
体重: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肥胖可使下背部的压力增大。
戒烟:吸烟和尼古丁都可使脊柱退变加快。
适当姿态:好的姿态对预防疾病起重要作用。养成正确的站坐姿势。
温馨提示:不同的病人,下腰痛的原因不尽相同,治疗切不可盲目效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或加重病情,一定要因病施治;不管你的年龄及症状怎样,一旦背痛几周后都未见好转,或者并发畏寒发热,体重减轻等,请尽早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本期作者:杨乐
编辑:陈世洋
审稿:徐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