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及其相关
TUhjnbcbe - 2021/4/7 17:51:00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http://pf.39.net/bdfyy/

专家介绍

刘吉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及制备、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新药创制等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SCI收录)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正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及其相关镇痛药物研发进展

颜冰,戴文玲,刘吉华*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评价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摘要]神经生长因子(NGF)是一种重要的致痛物质,可通过促进外周炎症反应、伤害感受器敏化、异位放电、交感神经芽生及中枢敏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NGF及其受体已成为临床镇痛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目前,已研发出多种NGF抗体及NGF与其受体的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综述NGF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及调节NGF的镇痛药物研发进展,为靶向NGF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提供参考。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紊乱而导致的疼痛,全球约有6%~8%的人患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以及腺体中,在胚胎发育、免疫调节、造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NGF及其受体已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靶点,人源化NGF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NGF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具体机制和调节NGF的镇痛药物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疼痛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1神经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1.1神经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

在胚胎和幼年动物体内,NGF主要由靶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和血管组织)内神经合成分泌,促进神经纤维生长、分化和损伤修复;正常成年机体内中枢和外周神经纤维的生存不依赖于NGF,神经系统内NGF蛋白水平极低,而损伤、炎症等情况下炎症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施旺细胞(Schwanncell)、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结缔组织、肌肉细胞等可大量分泌NGF,调节免疫反应,促进损伤修复,维持机体稳态。研究发现,NGF的异常表达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instructioninjury,CCI)、脊神经结扎(spinalnerveligation,SNL)、紫杉醇等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中NGF蛋白水平异常升高,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NGF表达上调。其中,在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术侧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脊髓背角NGF蛋白或转录水平均显著增高。足底注射NGF可剂量依赖性诱发大鼠热痛过敏和机械痛超敏,其中热痛过敏可持续24h,机械痛超敏持续2周,人皮下注射NGF也出现长达7周的痛觉过敏。应用NGF抗体可显著缓解SNL、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CCI、肿瘤压迫分别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以上研究表明:NGF的异常表达是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原因,抑制NGF可能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策略。

1.2神经生长因子与炎症

NGF对炎症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NGF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从而维持大脑功能,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GF主要通过影响炎症介质的释放间接促进痛觉敏化。神经损伤可诱导炎症细胞聚集,其中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B细胞等炎症细胞可分泌NGF并表达NGF高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yrosinekinasereceptorA,TrkA)和低亲和力受体p75,肥大细胞还可通过自分泌NGF形成正反馈循环,进一步促进损伤部位炎症反应。一方面,NGF与肥大细胞表面NGF受体结合可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敏化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促进痛觉过敏。Sousa-Valente等发现NGF可促进肥大细胞释放前列素D2(prostaglandinD2,PGD2),而PGD2合成酶抑制剂可显著缓解TrkA基因敲入小鼠骨关节炎疼痛,对野生型小鼠骨关节炎疼痛无缓解作用,表明NGF可通过促进肥大细胞释放PGD2,从而激活伤害性神经元,促进痛觉敏化。另一方面,NGF可与外周感觉神经元细胞表面TrkA受体结合促进P物质(substance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脊髓神经元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进一步激活神经元及周围胶质细胞,诱发神经源性炎症。

1.3神经生长因子与伤害感受器敏化

神经损伤后外周分泌的NGF作用于伤害感受器表面TrkA受体,通过激活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磷脂酶C(phospholipaseC,PLC)/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等胞内信号通路,致敏酸敏感性离子通道2/3(acid-sensingionchannel,ASIC2/3)、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vanilloid1,TRPV1)、瞬时感受器电位M8(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melastatin8,TRPM8)等离子通道,降低离子通道开放阈值,并增加离子通道蛋白表达,促使其向细胞膜转移,从而降低神经元动作电位阈值,提高神经元兴奋性。例如NGF可上调DRG神经元膜表面TRPV1蛋白表达,使外周和中枢TRPV1活性持续增强并提高辣椒素诱导的内向电流。Eskander等报道称,NGF可上调脊髓和足底皮肤亚麻油酸及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含量,并发现NGF可通过调节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PLA2)提高氧化脂质水平从而激活TRPV1,进而参与疼痛的产生及维持。

近年发现的一类不属于经典C伤害性感受器的寂静性伤害感受器,正常的生理性刺激不能激活这类感受器,但炎症及多种化学刺激可活化此类伤害性感受器。寂静性伤害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关节、膀胱、皮肤等组织,占C伤害性感受器的20%左右。低频率放电刺激可激活机械敏感的寂静性伤害感受器,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研究报道,NGF可激活寂静性伤害感受器。Prato等在DRG神经元中鉴定出一种表达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亚型3(CHRNA3)的寂静性伤害感受器,并发现NGF可能通过ERK1/2激活机械门控离子通道PIEZO-2,从而使CHRNA3阳性的寂静性伤害感受器发生敏化,导致痛觉过敏。

1.4神经生长因子与异位放电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传入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是导致自发痛的重要原因。DRG神经元表达多种钠、钙离子通道,外周神经损伤后该部位或邻近未受损的DRG神经元表面多种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的密度与功能均发生改变,产生大量异常动作电位,即异位放电。文献报道称,人足背部注射NGF可降低皮肤电阈值和活动依赖性传导速度,促进异位放电的产生和传导并导致痛觉敏化。研究表明:NGF与多种钠离子通道表达相关,异常高表达的NGF可诱发DRG钠离子通道如Nav1.7、Nav1.8、Nav1.9等表达增加,从而参与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Nav1.7基因敲除鼠足底注射NGF后,未出现NGF导致的痛觉过敏。应用NGF抗体可减少结肠感觉神经元中肠梗阻诱导增加的河豚*素不敏感型(tetrodotoxin-resistant,TTX-R)钠通道的基因表达及活性,缓解内脏痛。

1.5神经生长因子与交感神经芽生

正常机体内DRG部位的交感神经并不支配感觉神经元,但研究发现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nerveinjury,SNI)等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中,DRG内交感神经出芽并入侵感觉神经元,形成篮状结构;阻断交感神经功能可减少篮状结构的产生,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NGF与交感神经芽生有密切联系,用NGF基因敲入小鼠制备的CCI模型DRG内交感神经出芽数量高于野生型小鼠,机械痛超敏和热痛过敏更加严重;应用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metalloproteinase2/9,MMP-2/9)抑制剂抑制NGF成熟体降解诱导内源性NGF水平升高,可诱发大鼠交感神经出芽,促进机械痛超敏和热痛过敏。以上研究表明:异常高表达的NGF可通过促进交感神经芽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维持。

1.6神经生长因子与脊髓中枢敏化

NGF与其受体TrkA结合可形成复合体并内化进入胞内,逆向运输至DRG胞体,促进肽能痛觉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如SP、CGRP和BNDF等进入脊髓背角,与背角神经元突触后膜表面受体结合,增加脊髓神经元兴奋性,放大痛觉信号。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受体激活是形成中枢敏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BDNF可增强突触后膜NMDA电流,应用NMDA受体抑制剂MK-可阻断NGF诱导的超敏反应。BDNF也可通过钾氯共转运体(K+-Cl-cotransporter2,KCC2)影响氯离子反转电位,导致氨基丁酸和(或)甘氨酸通道产生兴奋性氯化物,进一步促进中枢敏化。

2调节神经生长因子的镇痛药物研发

研究表明,抑制NGF及其受体可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基于NGF及其受体的镇痛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NGF、拮抗TrkA受体和(或)p75受体、抑制胞内TrkA激酶活性及NGF/TrkA下游通路等策略开发相关药物。

2.1神经生长因子抗体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靶向结合抗原蛋白抑制其生物学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已有多种人源化NGF单克隆抗体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慢性疼痛。辉瑞公司研发的tanezumab可显著缓解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Ⅱ期临床试验)及慢性下腰痛(属于混合痛,包含神经病理性疼痛)(Ⅲ期临床试验)。强生公司研发的NGF单克隆抗体fulranumab可缓解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下腰痛(Ⅱ期临床试验),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创伤性神经病变无镇痛作用。NGF具有促进神经分化的作用,研究表明镇痛剂量的NGF抗体未引起认知功能的下降,对神经系统无显著的副作用,但临床试验中发现NGF抗体可导致神经病变和破坏性关节病等副作用,且NGF抗体诱导的关节破坏程度与剂量及使用时间呈正相关。因此,NGF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2神经生长因子小分子抑制剂

NGF小分子抑制剂,如ALE-、PD和Ro08-,可非共价地改变NGF分子拓扑结构和表面静电势,导致NGF/小分子复合物无法结合TrkA受体和p75受体,从而抑制NGF生物学活性。根据NGF与TrkA或p75的结合特点,可针对NGF表面不同结构域设计小分子抑制剂。NGFloop结构高度可变,不同神经营养因子的loop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对于可变的loop结构可设计针对NGF的特定拮抗剂,如PQC可结合NGFloop-Ⅰ/Ⅳ结构域,其抑制NGF的IC50为7μmol.L-1。Kennedy等通过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发现,BVNP可结合NGFloop-Ⅱ/Ⅳ裂隙结合域,对NGF抑制效率达纳摩尔级别(IC50=90nmol.L-1),优于NGF抑制剂ALE-、PD及Ro08-,但目前NGF小分子抑制剂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2.3拟肽

NGF拟肽是5~10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可与NGF竞争TrkA或p75受体结合位点,激活或抑制NGF下游信号。D3拟肽(一种NGF拟肽)是一种单价TrkA单体配体,无NGF时其可激活TrkA受体,在NGF存在时可增强NGF活性,Brahimi等通过化学短链连接2种单价D3拟肽,得到类似NGF二聚体形状的化合物,称为1ss,后者可阻断NGF结合TrkA,其IC50为5μmol.L-1。将拟肽(NGF样作用)通过结构修饰转变为拮抗剂以抑制NGF生物学功能是开发NGF拟肽类拮抗剂的重要方法,目前NGF拟肽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2.4TrkA抗体

TrkA抗体可通过特异性结合TrkA免疫球蛋白样结构抑制TrkA激酶磷酸化,阻断其下游信号通路。有文献报道,TrkA单克隆抗体MNAC13可有效缓解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骨折导致的疼痛,且未出现非甾体类镇痛药长期使用导致的骨折难以愈合等副作用。年Glenmark公司宣布开展TrkA单克隆抗体GBR(由啮齿动物抗体MNAC13衍生而来)的Ⅰ期临床试验,但未见后续报道。

2.5TrkA小分子抑制剂

TrkA小分子抑制剂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高度保守的ATP位点,抑制TrkA磷酸化从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由于激酶结构域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早期的TrkA抑制剂对Trk激酶选择性较差。随着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发展,Trk蛋白质-配体结构得以阐明,因此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tructure-baseddrugdesign,SBDD)技术可用于进一步开发高效、选择性的小分子抑制剂。阿斯利康公司从4-氨基咪唑嘧啶衍生物中发现多个具有一定选择性的泛Trk抑制剂,此类抑制剂通过结合ATP位点在铰链区形成氢键以抑制TrkA激酶活性。其中AZ-23抑制TrkA的IC50小于3nmol.L-1,且可剂量依赖性缓解完全弗氏佐剂(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及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