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铅的危害巨大,国家已制订了以职业性高水平铅暴露人群为主体的铅中*标准。但一直未受到高度重视的更大风险是无一例外的全民性体内积铅越来越多,其所继发的非可逆性*害越来越大,从儿童的神经表现到白血病,以及青壮年癌症,老年骨质疏松及痴呆等等,已经严重到了危及百姓健康和缩短寿命的可怕程度。
由于进入体内的铅排出速度非常缓慢,而空气、水、土壤、食物和化妆品中的铅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通过胃肠道、呼吸道及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即使剂量较低,但日积月累的长期接触,铅也会在组织中逐渐沉积,并对机体产生严重的隐性危害。本文将概述铅的污染状况及其在人体内的慢性沉积和隐性危害,以及我们九年多来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以唤起社会各界对人体健康隐性杀手重金属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重金属;铅污染;铅*害
引言
铅是有*重金属,对人体百害无益。其*性作用没有阈值,即体内只要有铅就必然产生*害作用。因此,进入人体的铅,无论多少,都不应认定为“正常值”,而应该客观的表述实际数值,在未出现典型中*症状时,或可称为“耐受值”。慢性铅中*是一种由于铅的累计吸收而导致的疾患,典型的儿童铅中*症状并不常见。然而,多数儿童虽然未见大脑病变的典型病征,但会存在持久的行为和认知异常,严重影响健康和学习。当表现出易怒、食欲低下、性格异常、腹绞痛等症状时,其血铅含量一般已高达50μg/dL左右,属于重度铅中*。
铅及其化合物的中*机制及*性与体内积铅量有关,颗粒小、溶解度大的铅离子及其化合物更容易被机体吸入和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器官,日积月累,终其一生,产生渐进性隐性*害作用。体内积铅主要是通过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而产生*害作用,抑制含巯基的酶,特别是有关血红素合成的几种酶。铅更大的*害之一是与细胞蛋白分子的半胱氨酸巯基(-SH)结合,使其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进而影响人体的器官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骨骼及造血功能。铅对绝大多数人群的危害是终其一生。近年发现δ-氨基-r-酮戊酸可通过血脑屏障,铅中*时大量ALA进入脑组织能引起各种行为和神经的效应,机制可能是δ-氨基-r-酮戊酸与r-氨酪酸结构相似,可与r-氨酪酸竞争突触后膜上r-氨酪酸受体而影响其功能。每时每刻都在进入我们体内的铅,终其一生,日积月累的慢性隐性*害作用可导致非可逆性弱智、痴呆、器官渐进性衰退、骨质疏松、白血病、尿*症,癌症等疾患,何以救治。
1.铅污染
1.1环境中铅污染
铅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有*重金属,通过工业废水残渣、扬尘漂浮、雨水沉滤等方式在大气-水体-土壤结构体系中循环存在。土壤中沉积,被植物吸收或者溶解于地表水中,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或人体内。
1.1.1水污染
相关研究人员对某些地区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以及饮用水检测发现铅的最高含量分别是0.67、1.06、0.34μg.L-1[59];送检水样中铅含量为0-11.μg/L,水样总体合格率为98.31%[60];宝鸡市区个饮用水样,结果表明Pb的浓度最大值都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值[16]。
1.1.2空气铅污染
空气中的铅主要经呼吸暴露,有研究显示,、、年,某涉铅企业周边空气中的铅浓度均值分别为.20、88.80、76.57ng/m3[61],空气降尘中重金属铅(Pb)平均含量达98.33mg/kg[17]。室外Pb平均浓度高于室内[19],测定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的Pb污染程度为偏中度[18];有研究人员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了某地大气环境,含铅颗粒数浓度共出现11次跳跃式升高,成分为纯铅颗粒、Pb与K(Pb-K)、OC(Pb-OC)、Cl(Pb-Cl)、混合颗粒等八大类,Pb-K颗粒最多占84.4%,其次为纯铅颗粒占比为13.0%,Pb-K颗粒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焚烧源,纯铅颗粒主要来自工业源[62]。
1.1.3土壤铅污染
土壤中铅的溶解度低,不易迁移,受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等因素影响,全球土壤普遍出现铅含量增加现象[56]。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土壤中铅含量最高达到ug/g,最低含量也达到了0.77ug/g,平均值为27ug/g[57]。湖南省湘潭县19个乡镇土壤铅超标占比1.2%[51];闽中地区8个代表性茶园测定土壤全铅均值为82.91mg·kg-1,是福建省土壤铅含量背景值的2.38倍,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52];成都市果园土壤全铅元素含量范围在8.3~.0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30.0mg/kg,超标率为0.32%,为轻度超标。葡萄园土壤全铅含量最高,超标率为1.30%[53];纽约市34个公园土壤样品评估具有高风险指数的区域中,土壤中的平均铅浓度较高,为mg/kg,与低风险地区相比较,造成未成年人的患病率翻倍,BLL5ug/dL的年龄为6岁,在公园的0.40km范围内,街道密度,生产、工业用地密度和人口密度变化与土壤铅浓度之间正相关[3]。
1.2食品铅污染
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铅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即使含量较小,但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每天摄入的食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不断蓄积到体内,引起潜在的健康危害[55]。-年苏州市吴江区范围内种植生产或销售的12类食品中铅检出率为70.4%,超标率2.55%[15];内蒙古地区8类食品中铅检出率为32.72%,超标率为0.76%[14];我们对青岛某市场海水鱼类、淡水鱼类、软体类、甲壳类、食用菌类、肉类、蔬菜类共7种87份食品中铅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铅的总检出率为88.5%,总超标率为19.5%,其中海水鱼类超标率为17.6%,软体类超标率7.7%,甲壳类超标率为16.7%,食用菌类超标率为38.9%,肉类超标率为15.8%,蔬菜类超标率为25%。消费者长期食用,必然在体内不断蓄积,对健康造成隐性危害[79]。
1.2.1蔬菜中铅污染
蔬菜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根系吸收环境中的铅,也因化肥农药等使用不当而造成铅污染。
近几年,东北、昆明、甘肃、威海、苏州及湛江[2,4,50,6,7]等地相关调查显示,各种蔬菜均有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多地铅检出率高达%,超标率范围为3.76-20.59%,超标样品主要集中在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中,小白菜和韭菜对Pb的富集能力较强,瓜果类蔬菜受污染程度较轻。
1.2.2粮食污染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早在年,农业部相关部门就对水稻中的重金属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铅含量最多[58]。-年在浙江省集谷物及制品中铅污染水平总体上较低,但部分样品中铅含量高且超过限量标准,铅检出率最高为74.51%,合格率为97.42%[65],铅平均含量为0.mg/kg,其中小米中铅平均含量最高为0.mg/kg[1];湖南的早稻、晚稻中铅超标率分别为72%、89%,且早、晚稻对土壤铅的吸收能力不同,晚稻对铅的吸收能力更强,可食部位与土壤中铅相对应[63,64];杭州地区大米中也存在铅超标现象,铅含量为0.mg/kg~0.mg/kg,超标率为0.88%[8];汉中市6个县区、70家大米企业共批次本地大米中铅检出率为69%[9]。
1.2.3水产品
我国是水产养殖和消费大国,重金属污染是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不仅在水产品中富集,导致其大量死亡,有些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身体构成危害。沿海地区养殖或海捕的常见鱼、虾、蟹及贝类等重金属测定结果显示,均存在超标现象,总超标率为8.47%,污染严重程度为镉铅砷汞[11];深圳市区范围内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品26个品种铅超标率为1.06%[10];威海市售海产品海鱼、甲壳类和软体类样品铅检出率为67.92%[13]。我们对青岛某市场的部分海产品进行了相应的检测,结果显示海水鱼类、淡水鱼类、软体类、甲壳类铅的检出率分别为94.1%、%、%、%,平均含量分别为.76ng/g、90.92ng/g、.15ng/g、.81ng/g,超标率分别为17.6%、0、7.7%、16.7%[79]。
1.2.4肉类
肉制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者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