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小线粒体
TUhjnbcbe - 2021/4/11 16:18:00
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大约20亿年前,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成为内共生体,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成为今天的线粒体—此即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由于细菌将自己的DNA也带入到宿主细胞中,因此真核细胞中便有了两种DNA:核DNA(nDNA)和线粒体DNA(mtDNA)。

细胞中线粒体的具体数目取决于细胞的代谢水平,代谢活动越旺盛,线粒体越多。一般每个细胞中含有数百个线粒体,而每个线粒体则含有2-10个DNA拷贝。mtDNA为闭合双链DNA分子,包含个碱基,编码37个基因(见下图),其中13个为呼吸链上酶复合体的亚单位结构蛋白(Ⅰ:ND1、ND2、ND3、ND4、ND4L、ND5、ND6;Ⅲ:Cytb;Ⅳ:COX1、COX2、COX3;Ⅴ:ATP6、ATP8),另外2个rRNA(12S、16S)和22个tRNA基因(MT-TA:丙氨酸AlaA、MT-TR精氨酸ArgR、MT-TD天冬氨酸AspD、MT-TC半胱氨酸CysC、MT-TQ谷氨酰胺GlnQ、MT-TE谷氨酸Glu/GlnE、MT-TH组氨酸HisH、MT-TI异亮氨酸IleI、MT-TG甘氨酸GlyG、MT-TN天冬酰胺AsnN、MT-TL1/2亮氨酸LeuL、MT-TK赖氨酸LysK、MT-TM甲硫氨酸MetM、MT-TF苯丙氨酸PheF、MT-TP脯氨酸ProP、MT-TS1/2丝氨酸SerS、MT-TT苏氨酸ThrT、MT-TW色氨酸TrpW、MT-TY酪氨酸TyrY、MT-TV缬氨酸ValV),参与蛋白质的翻译。

在小小线粒体(Ⅰ)中谈到,如果线粒体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转运亮氨酸(Leucine,Leu)的tRNA基因MT-TL发生点突变,即位点的A→G,将导致最常见的线粒体脑病-MELAS。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个位点,即转运赖氨酸(Lysine,Lys)的tRNA基因MT-TK,如果其位点发生A→G突变将导致另一综合征—肌阵挛癫痫发作伴破碎红纤维(MERRF)。

患者女性,47岁,因“发作性跌倒5年余,双上肢不自主扔东西4年余,四肢麻木、无力2月余”住院。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双下肢抖动后跌倒,倒地后可很快自行缓解并站起,每月发作1-2次,发作前无先兆,人多、情绪激动及劳累后多发,无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牙关紧闭、舌咬伤及大小便失禁等。4年前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抽动,每次持续数秒钟,有时可摔掉手中的物品如筷子;有时也出现不自主点头,并磕伤前额,每月发作约4-5次。此时自觉双下肢无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2个月前上述发作频繁,每天均有不同形式的发作,以发作性跌倒为主,跌倒后无法立即自行站起,须休息10分钟左右后扶持物体协助站立,并出现舌肌不自主抖动,此时开始出现颈部僵硬,四肢持续性麻木、无力,左侧明显,表现为左上肢不能持物,左下肢行走不能,麻木以左手掌及左脚掌严重,自觉说多话后言语不清,伴口周麻木,且持续时间延长,外院予以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

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饮食可,夜间睡眠差,噩梦多,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二便如常。

既往史:自幼身材矮小,皮肤干燥脱屑、头发稀疏40余年;夜间睡眠差,多梦易惊醒7年;高血压病史7年,不规律服药;记忆力减退7年,以近事记忆减退为主;双耳听力下降2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其母有高血压病史,父亲、姐姐、子女均体健。

入院查体:身高cm,体重50kg,身材矮小消瘦,头发稀疏,卧位血压/96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可见鱼鳞样脱屑(见下图A),左侧足弓高。神经科查体:神清语利,计算力、记忆力下降,定向力、理解力大致正常。视力、视野、眼底、眼动正常,无眼震。双耳听力粗测下降,气导>骨导,双侧额面纹对称,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正常引出,转颈耸肩有力,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无纤颤。四肢肌容积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级,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双手轮替动作笨拙,右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睁闭眼无差异,左侧共济运动查体不配合。双侧肢体针刺觉、音叉振动觉对称存在。左侧膝腱反射、踝反射减弱,余腱反射正常引出,双侧offmann征阴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院前检查:

生化全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5.2U/L(0.0-41.0),肌酸激酶.5U/L(24.0-.0),二氧化碳结合力17.6mmol/L(20.0-29.0),肌酐27.3umol/L(31.7-93.3),余血脂及电解质正常。

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血液系统:维生素B.0pg/ml(.0-.0),铁蛋白及叶酸正常。

颈椎核磁:颈椎间盘变性,C3-4/4-5/5-6/6-7椎间盘轻微膨出,C3-7椎体骨质增生。

头核磁:轻度脑萎缩(见下图)。

患者为中年女性,自幼身材矮小,儿童期即出现毛发、皮肤的改变及足弓发育畸形。本次就诊以肌阵挛癫痫为突出症状,呈发作性、进展性病程,同时存在大脑皮层、小脑、锥体束、周围神经等多处神经系统受累。综合以上病例特点,考虑为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性大。主要考虑以下两种疾病可能:1)线粒体脑肌病—肌阵挛癫痫发作合并破碎红纤维,即MERRF。该病的主要特征为肌阵挛癫痫、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可有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不耐受及周围神经病,偶有锥体束征,肌肉活检提示有破碎红纤维(RRF),不支持点:至今尚未有MERRF合并鱼鳞样皮损的病例报道;2)Refsum病,也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4型(HMSN4),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植烷酰基-辅酶A-羟化酶(PhyH)基因突变导致植烷酸代谢障碍,病理性积聚于血浆及组织中,临床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脑性共济失调、鱼鳞病、掌骨和第四跖骨趾缩短、弓形足、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等。不支持点:该病未有合并肌阵挛癫痫的病例报道。

为明确诊断,住院后继续完善检查,结果如下:

血尿便常规、抗O、类风湿因子、凝血象、血沉、血液系统、垂体性腺激素、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心磷脂抗体、免疫全套、肿瘤标志物、传染病检查、维生素A、维生素E浓度未见异常。

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30.5IU/ml(0.00-12.00),余甲功未见异常。

腰穿压力mmH2O,白细胞数1/ul,脑脊液生化未见异常。鞘内合成率及血清、脑脊液GM1抗体:未见异常。

血氨基酸及肉碱谱:正常;尿有机酸谱:草酸、3-甲基戊烯二酸、3-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浓度增高,提示营养障碍。

胸部正位片:未见异常;跟骨侧位片:左足弓较右侧大(见下图)。

Holter:窦性心率,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偶发室上性期前收缩,ST-T改变。

超声心动图:左房轻度增大,左室轻度肥厚。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最高收缩压为mmHg,最低mmHg,平均mmHg。

肌电图:1.上下肢神经源性损害;2.胸段脊旁肌可见失神经电位;3.双侧正中神经损害(腕管综合征不除外);诱发电位:1.BEAP:双侧Ⅰ波形分化尚可,重复性尚可,潜伏期正常;Ⅲ、Ⅴ波形分化欠佳,潜伏期正常。提示脑干段听觉传导通路障碍不除外。2.SEP(上肢、下肢):基本正常。3.VEP:双侧P波形分化尚可,重复性尚可,潜伏期正常。

脑电图:中度异常脑电图,广泛性2-3Hz慢波及3-5Hz棘慢波阵发(见下图)。

耳鼻喉科会诊:电测听示双耳中度神经性耳聋,耳鸣。

眼科会诊:ODV:1.0;OSV:0.09;双眼底正常;视野:右侧正常,左侧中心10*10°暗点。

因条件所限,所行代谢筛查未包含植烷酸水平测定。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如下:

1、身材矮小,头发稀疏,双下肢鱼鳞样皮损;

2、肌阵挛癫痫发作,脑电图示中度异常,广泛性2-3Hz慢波及3-5Hz棘慢波阵发;

3、智能减退,头核磁示脑萎缩;

4、小脑性共济失调;

5、眼科会诊示右眼视力下降,左侧视野存在暗点;

6、电测听示双耳神经性耳聋;

7、四肢肌张力减低,左下肢减反射减弱,肌电图示上下肢神经源性损害;

8、跟骨侧位片示左足弓较右侧大;

9、无家族史。

由于MERRF和Refsum两个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患者存在肌阵挛癫痫发作,故更倾向于MERRF,于是行左侧肱二头肌肌肉活检(见下图,发现RRF)及线粒体基因检测。

结果:mtDNA位点突变(A>G)(见下图)

至此,患者最终诊断为MERRF(mtDNAA>G)。当然,MERRF和Refsum在临床表现上有诸多重叠,也有其各自的特征,本例病人是否同时罹患两种疾病亦未可知!

线粒体MT-TK基因AG是导致MERRF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可以解释80%的临床病例。MT-TK基因的其它3个位点(m.TC、m.GA、m.GA)可以解释另外10%的MERRF。剩下的10%病例则是由MT-TD、MT-TL、MT-TI、MT-TF等突变所致。当然,m.AG突变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肌阵挛癫痫发作伴破碎红纤维,MERRF的常见和少见临床表现如下表。

同一种mtDNA突变对于不同患者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这与mtDNA的突变负荷有关,突变mtDNA数目越多,临床症状越重,这也是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FinstererJ,ZarroukmahjoubS,ShoffnerJM.MERRFClassification:ImplicationsforDiagnosisandClinicalTrials.PediatricNeurology,,80:1-35

2.DiMauroS.Mitochondrialencephalomyopathies-Fiftyyearson.Neurology,,81(3):-91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