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由于订阅号发表字数受限,《数性宇宙论》只能分为四个部分发表。这是第一部分。
*************************
数性宇宙论
***************************
作者:林正碌
自序
我只能自己作序。首先,我很难找到一位既读懂《数性宇宙论》,又能够为我作序的人。另外,大凡找人作序无非原因有:其一、通过某名人对该作品的“中肯”的评价,借助“名人”的权威与价值判断,起到对作者对作品的名气与市场的直接推广,对名利双收有速成的功效。其二、作序人与作者惺惺相惜,又相互认可,其序与作品相得益彰,丰富该书的内容。而这两种对我来说,既不符合我的目的,也不符合我的条件。因为:一、我写本书不是为了赚钱;再说本书及其难懂、少有读者,故也必然没有市场。二、本书所论前无古人,本书直面解决了“‘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哲学元命题,几乎全面地重构了人类至今所有的人文与自然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起到否定与重树的作用,这无疑是人类史的一场颠覆;本书在打破众多经典的同时也势必伤及了一大群的名派名宿而树敌难算,何谈惺惺相惜与相互认可。三、至于求名嘛,能写本书已是我的骄傲,也就用不着刻意的推波助澜。
本书——《数性宇宙论》直面解决了人类文明至今任何思想及哲学必须面对而又无法解决的元命题,即“‘存在’凭什么存在”这一元命题。其实,人类的思想者们在思考宇宙时都曾思考过这一元命题,只是他们不明白;当然他们也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不明白”。他们总是先“无中生有”地、武断地、强加地设定出一个宇宙存在的理由,然后全力以赴地展开了他们各自所认为的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论述。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人类的几位杰出的思想者代表对宇宙之存在本质的定义:老子说是“道”,霍金说是“奇点”,耶酥说是“上帝”,墨罕墨德说是“阿拉”,辩证唯物论者马克思说——宇宙是“唯物的客观存在”。那么,“道”凭什么是“道”,“奇点”凭什么是“奇点”,“上帝”凭什么是“上帝”,“阿拉”凭什么是“阿拉”,“唯物的客观存在”凭什么是“唯物的客观存在”。——他们都无法回答这一元命题。可见,他们都没有真正地解决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他们只是把宇宙毫无理由地、先定地“存在”着,然后按他们各自所认为的进行着“‘存在’的存在方式”全力以赴的阐述。一句话,他们的哲学命题是“‘存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存在’凭什么存在”。
试问,他们连“‘存在’凭什么存在”都不能解决,那么,他们关于“‘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不就很值得怀疑。而《数性宇宙论》却直面解决了“‘存在’凭什么存在”这一哲学元命题,明确指出构成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是“数及数与数的关系”,即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存在是凭“数性”而存在的;从而导出了“数性宇宙观”及“数性思维”,为人类之对一切“存在”的认识树立了全新的哲学思辩。
作为《数性宇宙论》之论述宇宙本质的核心内容,本书也许只需“数性宇宙”及“数性宇宙观”两篇的论述就够了。但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更容易地树立“数性宇宙观”,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在剖析人类固有的宇宙观——“几何宇宙观”。通过对“几何宇宙观”的剖析,让人们有效地清楚什么是“思维”、什么是“直线思维”归纳法;清楚为什么人类以往的思想者们说不出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清楚人类的思辩及文明发展的误区;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效地理解“数性宇宙”及确立“数性宇宙观”。
总之,《数性宇宙论》一书的目的是要让人类彻底明白并面对一切的“存在”凭什么存在和“存在”的存在方式,进而树立良好的生存价值观。我可以断言本书迟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在科技与人文的探索方向上必将因此改变。起码,本书关于“思维的成因”、“基因的成因”、“两性的成因”以及“时空能”的论述的内容将为将来的科学界指引出取之不尽的“诺贝尔奖”。
年4月
于深圳坪山太阳村
*******************************
目录
引子
上篇:几何宇宙观
思维的成因
导论
“生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感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记忆”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本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直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直觉”产生“表象世界”
“直觉”使动物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人类的“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关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及“能动性”的论述
基因的成因
导论
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
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
“基因”是怎样“编”密码
“基因”凭什么“遗传”
“两性”的成因
关于“进化论”的修正与补充
直线思维
导论
什么是“直线思维”
几何宇宙
几何宇宙观
“几何宇宙观”补论
下篇:数性宇宙
数性导论
数性宇宙
数性宇宙观
**********************************
正文:
引子
人类一直不停地从各个角度探索着宇宙,归纳着宇宙,产生各式各样的哲学思考;人类更试图定义宇宙,再从宇宙的本义上去指引与规范人类社会的科技与人文的各项行为,确立伦理与价值观。
宇宙到底是什么?宇宙是怎么来的?
宇宙赋予了生命以感知,生命又凭借其感知能力反过来感知宇宙,从而意图达到认清宇宙、定义宇宙。
如果“时间”是研究宇宙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与论说宇宙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时间”又是什么?它凭什么存在?——人类总是不懈地思考着、研究着;人类的“感知”似乎也总以为越来越接近于认清宇宙,似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人类就可以完全认清宇宙。好象“时间”是一把手电筒一样,只握在探索者手里,而不属于宇宙。然而,不管怎样,困惑与不可触及总象地平线一样随着“感知”的推进而前移,让感知无法穷尽。
随着每一次“感知”的推进,似乎都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每一次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却总是伴随着信仰的动摇。
今天,随着人类“感知”的不断推进,“速度”已成为了人类生存路上深重的感受。人类好象坐在加速不停的列车上无法控制地飞啸前行;旅途各站种种风景,稍纵即逝,来不及感觉,来不及留守,来不及肯定,来不及计划。近代、现代、后现代……,未来景象快到预言不及;伦理也在快速多极的运动中成了没有标识的路标,指不明方向。物质与精神都变得稍纵即变、无从把握,唯有似是而非的空虚与茫然总是在伴随着人生条件反射式的奋进。
人类已经颤栗于未来了!人类也该不会无它依恋而只能信仰“速度”了。
所以我们不妨稍静一静,冷静地回想一下人类历史的一路,看一看人类是如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认识世界总结宇宙。
宇宙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本质时,得出的只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之争。关于宇宙的成因,总是摆不脱“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两种宇宙观之间非此即彼的争议。
宇宙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本质时,不管“唯心”也好,“唯物”也好,说出的只是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无法说出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
宇宙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历代的哲学家在论说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时,不管“唯心”也好,“唯物”也好,居然都把“思维”当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思维”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思维”的本质时,不管“唯心”也好,“唯物”也好,说出的只是“思维”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无法说出“思维”的“存在”凭什么存在。
其实,人类无非是先缘于对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困惑,而后才导致了今天对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怀疑和对人身价值取向的茫然。所以,要明白“‘存在’的存在方式”,得先明白“‘存在’凭什么存在”。
那么,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思维的“存在”凭什么存在?这就是本书——《数性宇宙论》所解决的命题。
《数性宇宙论》指出:宇宙的本质是“数及数与数的关系”,“数”是一切的根本,一切的“存在”都凭“数性”而存在,一切的“‘存在’的存在方式”都是“数性关系”的体现。从而统一了“思维”与“物质”,统一了“唯心”与“唯物”,统一了“‘存在’凭什么存在”与“‘存在’的存在方式”。
曾几时,人们似乎都以为人类哲学思辩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而现在,可以宣告:人类的哲学尚未完结,相反,才刚刚诞生。
*******************************
上篇:几何宇宙观
**************************思维的成因
*******
导论
****
其实,人类一切的文明活动都是思维活动的有效表现。人类的一切有意识的个体行为或社会行为都以“思维”为先定判断的,“思维”自始至终在决策着、指挥着人类之“有意识行为”的每一个细节。
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思维的活动史。这么说吧——如果宇宙里没有了生命,生命里没有了思维,那又有谁会在乎宇宙存不存在。宇宙的存在与否也就谈不上有没有意义。
因为有了思维,才有了所谓的人类社会的文明活动,——才有了种种的学说。“思维”总是把见解抒发,“学说”则是“思维”之见解的反映。
“思维”一直在生产“学说”,“思维”也一直在为“学说”说辩。
“思维”究竟在扮演什么呢?
当人类的无数的“学说”在是是非非的论说时,然而,躲在“学说”背后的“思维”,它并没有告诉人类它自身的是与非。——一个创造“是非”者,我们却忽略了它本身的是非。
“思维”何曾不会是一个持有己见的法官在仲裁着世事的是非。假如这个法官是色盲患者的话,那他将何以论断“色彩”呢?抑或人类的思维本就存有偏见或盲点,那么,我们的文明也岂非因此步入歧途与误区。
所以,“思维”作为生命感知系统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智能表现,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人类用心去研究、去认清它。
“思维”凭什么思维?-——这其实是人类在作任何哲学思考时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命题。也就是说人类“思维”的思考必须解决“思维”是什么,思维凭什么思维,不了解“思维”凭什么思维,我们就不能轻易为“思维”代言,之所说,更不能轻信“思维”之所说。人类有不乏对“心理学”作深入研究的思想者如康德和弗洛伊德等,但他们所探究的仍都是“思维(精神、意识等)”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所阐述的也都是“精神”或“意识”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而不是在做“‘思维’凭什么思维”的研究;这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怀疑过“思维”本身,他们仅仅在为“思维”代言。可以说,人类历来的人文哲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们不但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思维”本身,反而是极端自信地自信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思考出的内容纯粹是他们自己的“思维”之所感知的内容,他们总是首先把自己的“思维”当作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与物质相独立的存在,然后固守着这种“内在”与“固有”去思考物质世界-,所谓的外在世界。然后又各自将“思维”所归纳的结果——思维结果奉为致理而试图施加于另外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类,如《道德经》、《相对论》等。
可以说,人类的思想史实际上是一部各式各样的“思维”之对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界、社会、人性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认识的争鸣史。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便是“思维”争鸣的实例表现,“争鸣”的是“百家思维”对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认知之间的争鸣。古今中外,每一家“思维”所产生的思想体系(学说)总是在不停地“兜售”着各自的价值观,希望得到世人的肯定与接受;那么,哪“家”该对?哪“家”该错呢?——人类也因此迷失了选择的明确性。纷争之中,唯有“物质”总是不灭地横在人类的“感知”的“眼里”,无从摆脱,最终也只好相信“物质”了;对人类来说,眼睛所能“看到”的“物质”也许是最真实、最实证的、最可追求的。终了,“物欲”便被人类的“思维”升华为中坚哲学,即唯物论。“唯物论”,说穿了只是“物欲”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然而,所谓的“唯物”,又何曾不是“思维”在把一切“唯物”了。
这里,我不得不为那些一心要探求“宇宙本质”却又不探求“思维本质”的人类的思想者感到悲哀;试问,他们连“思维”凭什么存在都不知道、不思考,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知道“宇宙”凭什么存在呢?导致他们只能说:“人类对宇宙的不了解就象人类对自身的不了解一样不了解”。试问,“自身”为何物?“自身”不就是“思维”,因为“思维”才使人类感到自身的“存在”。
不知“思维”,焉知自身;不知“思维”,焉知宇宙。
所以,为了更好论说“数性宇宙”,“思维的成因”是本书首先要论述、要解决的命题。因为,弄清“思维”是什么、弄清“‘思维’凭什么思维”,这是弄清“思维结果”的前提,也是评定“思维结果”之正确与否的前提。换句话说,只要认清了“思维”本身的产生及发展的实质,就可以清楚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的实质,也就可以辨别出人类的文明是否存在着误区;也才有可能去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也才有机会说:“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就象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一样了解”。
接下的篇章里我将对生命存在的一切迹象——存活、感觉、记忆,直觉、本能、思维等,进行人类有史以来全新的、根本性的、系统的、相关联的定义与论述;详尽地解开“思维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及发展的、又是凭什么思维”的真相。
注:“思维结果”指的是人类在思维的指引下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包括有型的创造物和无形的文化知识产物。如:建筑物,机械产品,书籍。音乐等就是“思维结果”。.
******************************“生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
在论述“思维”之前必须先系统地论述一下“生命”,因为“思维”与“生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性。如下:
生命是物质之化学反应的产物。站在生命的产生及发展的角度来说,物质从分子到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最后到生命的形成、人类的出现,其中化学反应是唯一的作用!我们所谓的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全都是化学反应的杰作。所以,在论述“思维的成因”时,必须系统地论述一下,生命与物质的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这里我要对生命现象(迹象)进行全新的、更具本质的定义,即,“生命”是化学放映的体现与反映;一切的化学反应的过程都是该“化学反应”的生命存活的过程。——这种定义延伸了人们以往以“新陈代谢”来定义的生命的内涵,有助于人类生命的本质了解的更深远、更透彻,更清晰的解开了了思维与基因的奥秘。更系统的论述如下:
一、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由多种元素的物质有序地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群,每一个化学反应群都对应着特定的系统的“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序;每一个生命体都对应着相应的“化学反应群”,一个细胞对应着那个细胞的“化学反应群”及其“化学反应的程序”;一棵草对着这是那棵草的“化学反应群”及其“化学反应的程序”,一个人对应着是那个人的“化学反应群”及其“化学反应的程序”,一个种群对应着是那个种群的“化学反应群”及其“化学反应的程序”。
二、每一个“化学反应群”的都需要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取得化学反应的平衡,简称“平衡性反应”,即,必须有稳定的物质结构才能确保整个“化学反应群”稳定地进行相应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的物质介入并发生化学反应,就意味着该“平衡性反应”已被破坏,而转入了另一个“平衡性反应”体系。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体都对应着一个与其自身“化学反应群”相平衡的生存环境;一旦平衡环境找破坏,对原始、低级生命来说,就意味着该生命体可能面临死亡或生命特征开始变异。实际上,“平衡性反应”是确保物种稳定的主要原因,也动物会寻找食物的主要原因,这在往后的章节会论述到。
三、自然界的动态环境决定着“化学反应”必然会产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化学反应,也就决定着“化学反应群”必然由简单往复杂演化;也就是说,地球上生命的发展总是由简单的、低级的向复杂的、高级的发展(也称“进化”),说的具体些,自然界中生命形成结构的演化过程是:中子、质子、电子给合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结合成分子,各种分子又组合成(化学反应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物(化学反应群),其中,有些“化学反应群”(如微生物)便是我们所说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生命,并逐渐演化出原始植物,如海藻,继而进化出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包括人类。
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也是由简单的不断地往复杂的发展过程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所维系的“平衡体系”也越来越复杂;一个复杂的大“化学反应群”里总是由一系列相对简单的子“化学反应群”构成,并且,主体与子体都在维持着各自相对应的“平衡体系”,又由此可见,主体与个体的生死并不同步。就像人体对应着是一个大的“平衡体系”,人体内各器官也各对应着相应的“平衡体系”,器官内各细胞也各对应这相应的“平衡体系”,可以看出,人死了,并不以为体内的器官活细胞死了,反之亦然。
生命体从分子到有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到微生物,到人类的出现,生命体的“身体”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生命体体内的“平衡性反应体系”也随之进行分化、协调,发展出相应的内循环系统,如体内的各器官各系统,其目的就是用来平衡整个化学反应体系。随着整个“化学反应群”的反应体系越来越复杂,体内(内环境)各器官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越精细,其功能也越来越专业,如循环、排泄、呼吸、神经等系统的产生。单生命体具备体神经系统时,就标志着生命体的感知能力已由“本能”向“直觉”转化、也标志着“思维”的产生——这在接下的章节里会系统地论述。
四、每一个“化学反应群”在进行“化学反应”时都具有重复性反应的特征,也必须具备“重复性反应”,亦即,每一个“化学反应群”在进行“平衡性反应”时也以“重复性原理”在进行化学反应;如果不具备“重复性反应”就不存在具有化学反应性质的“化学反应群”。所谓“重复性反应”是指:宇宙的任何的物质间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该“反应”都具有重复性,因为,在宇宙中(自然状态下)任何物质都不会只存在“一个”该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如空气中不可能只存在一个氧分子或氢分子),而是以多数的形式存在着,所以,只要参与反应的物质存在及反应条件不变,该反应便一直重复,直到参与物质被反应完毕,空气中氢气与氧气燃烧反应为水的过程便是“氢”与“氧”的重复性反应的过程。可以说,自然界任何程序的化学反应都具有重复性,简称“重复性原理”;当环境中的物质无法维持系统进行重复性化学反应,那么,就意味着该“化学反应群”的反应系统终结,亦即,生命体的整个种群灭绝。
“重复性原理”促成了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反应程序重复进行着化学反应。物质间“重复性”的“化学反应”是生命之所以产生及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也是生命的“基因分子”之所以能“自我复制”和物种为什么会代代繁衍的本根本原因,在下章节“基因的成因”中将重点论述。
以上四点是构成生命及生命发展的四要素,即生命是一个正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群”,特定的生命体对应这特定的“化学反应群”,并且,该“化学反应群”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平衡性反应”,同时以“重复性原理”进行化学反应;一旦平衡性遭破坏或无法重复反应,就意味着该生命体变异或死亡(有关“死亡”会在“基因的成因”之“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中进一步论述);生命也总是由简单往复杂演化。
可见,但我们明白生命生命的成因后,我能就不难解开一切跟生命迹象有关的奥秘了,思维的奥秘、基因的奥秘也一定隐藏在生命的四要素之中。接下就是我们解开思维奥秘的时候了。
***“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思维”离不开生命,“思维”不能独立于生命体而存在。
“生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生命的一切迹象包括“思维”都与物质的“化学反应”有关。
“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紧密伴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已经是科学界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在思维时,人体内特别是大脑里同时发生了不可胜数的化学反应维持了思维的整个过程。
然而,我要说的是:并不是因为“思维”才导致“化学反应”,而是因为“化学反应”才让人感到是在“思维”,——这个观点是完全颠倒了以往科学界对“思维“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恰恰是这个因果性的颠倒解开了“思维”成因的大门,为人类认识宇宙的本源找到的钥匙,也为人类开启了颠覆性的、全新的哲学思辨。
前者——“思维”导致了“化学反应”,与后者--——“化学反应”才让人感到在“思维”,两者虽然都表明了“思维”与“化学反应”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但在本质上及对“思维”与“化学反应”的因果性的理解上却是相对立的。
前者认为:“思维”是化学反应的前因,“思维”似乎是一种既寄生在人体上又独立存在的“非物质”成份,而且具有“能动性”;大脑在思维时,需要“化学反应”提供能量支持,所以才进行“化学反应”;“前者”甚至认为:低级生命(如细菌)是没有“感觉”即感知能力的;中级生命(如狗)才具有“感觉”即感知能力的,但不具备“思维”的能力,也不具备思维的能动性;只有人类才具有思维能力、具有思维的能动性。这种认为,导致了人类把思维能力神圣化,把思维能力当作也孤立为、自负为宇宙里的一种独立力量的存在,具有绝对的能动作用的,是一种可以自我升华并影响外在的思辨力量;决定了人类必然以思维为武器来解决个关于人性的、科学的、社会的、精神的、物质的、信仰的、伦理的、哲学的等等一切关于生命、社会、自然的问题;正因如此,也产生了一些列的哲学与生活的悖论,如康德的二律相悖定律,生死相悖定律,使智能不可自拔。
后者认为:“化学反应”是本因——是“思维”的起因,是“化学反应”造就了生命的一切现象(迹象),生命体的任何感知现象,如感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能力、想象能力等都是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思维”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所谓“体现”是指:具有思维能力的生命体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体现,表明了,“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生命也是化学反应的体现;所谓“反映”是指:“思维”现象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现象的反映,就象“波浪”和“水”的关系,“波浪”是“水”之起伏的现象的反映,即,“思维”所思维(思考)的现象及内容的呈现只不过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现象的反映;“后者”还认为: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没有必然的界限,“化学反应”的进行状态才是衡量生命存活的标准,从广义上说,只要“化学反应”存在,生命就存在,并且,生命体不管是低级、中级还是高级都有它相对应的感知现象,低级生命如“细菌”也具有它的“感知”能力。-——这种定义拓宽了人类以往对生命的定义,是对生命的全新定义,从中我们得以找到的生命产生的原点,从而也有助于我们认清的智能产生的原点。
一直以来,人们把总是在心理学上把生命的认知系统归类为感觉(1)、记忆、本能、直觉、思维(思考)这五大范畴,并在生理学上也只停留在以大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更功能的研究,所做的也只停留在“感觉、记忆、本能、直觉、思维”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并且,也只把这五种感知能力归类为只有动物才具有的能力,似乎是生命进化到动物程度时突然横生出的特殊的、神秘的功能,而并没有把“感觉、记忆、本能、直觉、思维”并入生命成因的四大要素——与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来研究的——从生命成因中去寻找这五种感知能力的“‘存在’凭什么存在”和“‘存在’的存在方式”。
而我的研究思路则是把这五种感知能力纳入了与物质的化学反应相因果的切入点上,并把它扩展到一切的生命的领域,把感觉、记忆、本能的感知能力拓展一切的“化学反应群”上,在我看来微生物及植物都具有感觉、记忆和本能,而不仅仅只属于动物。
接下来,我将从生命“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程序”,以及构成生命的四大要素中,解开了“思维、记忆、本能、直觉、思维”的吴大功能的存在的奥秘。
在我看来,“感觉”是衡量生命体存活的标志,它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发生化学反应是最根本的生命特征的体现。“感觉”在生命体感知系统中是最根本、也是最广义的。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感知现象都是由“感觉”引发的,并始终伴随着生命体;生命体从简单的、低级的“化学反应群”的反应体系发展到复杂的高级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体系的过程,也是生命体的感知能力从单一的感觉能力发展或进化到更复杂的、更高级的具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感知能力的过程。
“思维”是生命中最高层次的感知能力,是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的“思维”是生命体的感知系统中感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的综合反映。
所以,要清楚“思维”是如何地作为“物质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要清楚“记忆、本能、直觉”是如何地作为“物质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得必须先清楚“感觉”是如何地作为体现低级生命感知能力的“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那么,什么是低级生命的感觉,它是如何作为体现低级生命的之所以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我们又应该如何定义它作为“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详细论论请阅下一篇——“‘感觉’是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1)注解: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艾尔丝(A.JeanAyres)于年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是指大脑的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看到东西、听到声音、摸到物品、闻到气味、等多种感觉信息进入大脑,大脑把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选择有意义的感觉信号进一步增强和放大,同时抑制无意义的感觉信号,这就是感觉统合,这是在心理学与生理学上同时对“感知能力”的进行系统的研究,但只停留在把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的进行对应关联的研究上,不涉及真正的本源。*********************************“感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
当宇宙物质从无机物演变到有机物时,即多种物质元素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时,原始生命便开始出现。标志着属于原始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现象----“感觉”也伴随着出现。
上章节提过,感觉的奥秘隐藏在生命“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程序”,以及构成生命的四大要素中,那么,现在我就从中开始揭开“感觉“的奥秘。
生命体的“感觉”指的是:生命体在其存在(存活)期间的物质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一切的化学反应的过程都构成感觉,构成生命,没有化学反应就不构成生命;静态的份子群是没有生命的,一旦与别的分子群反生化学反应,那么,整个反应群、反应系统构成了“生命“,该反应就是感觉。
所谓“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指的是不同元素的物质按着某种固有的“化学反应程序”进行的化学反应,强调“化学反应”的进行状态。
“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状态便是生命的“感觉”的状态。换句话说,任何物质群体只要保持“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便构成了“感觉”的状态,即生命的状态、存活状态。高级生命——人的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属于复杂的、有序的、多种物质参与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进行,体现也标志着人体的存活状态,同时也是人具备“感觉”;低级如氢气与氧气的化合过程便是属于简单的、重复的、两种物质参与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2H2+O2=2H2O便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燃烧)为水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在氢与氧化合为水的化学反应的状态便构成该反应体系的“感觉”的状态和“生命”状态。某种意义上说,宇宙中任何进行着的化学反应都构成该反应体系的“感觉”,即具备生命状态,“感觉”贯穿这生命的始终,也贯穿这生命从见到复杂。
宇宙物质永远地不停地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反应状态是宇宙之物质与物质之间相处的根本状态。“感觉”便是宇宙之根本状态的反映。换句话说,对宇宙来说“化学反应”是宇宙的必然属性,宇宙的这一“化学反应”的“必然属性”表明了宇宙必然会产生生命、演化出物种的。
可见,“感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物质的化学反应是因,“感觉”是果,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现象反映为“感觉”现象。
上述说过,“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感知现象都是由感觉引发的。下面,接着论述的是:“记忆”是什么,它如何作为“物质‘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的。
******************************“记忆”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
我所论述的“记忆”不仅仅是指人们既往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范畴所认为的只有动物才具备的——在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并能够对其经验进行识记和保持再现的感知感知能力,——这仅仅是“记忆”的一种“‘存在‘的存在方式”,属于“记忆”的现象表现,而我要论述的“记忆”是“记忆”的“‘存在’凭什么存在”和其最根本的“存在方式”。
上章节我是以“生命体在其存在(存活)期间的物质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来定义生命的“感觉”的,那么,“记忆”又是如何把生命体感觉到的经验进行储存呢,又是如何进行识记和再现呢?显然,这也只有从构成生命的四要素和“化学反应群”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程序中寻找真相的。
生命体的记忆是指:生命体在其存在(存活)期间,它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序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另一程序的化学反应,即“体现并反映着‘感觉’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另一程序的化学反应,简称为“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平衡性的环境中进行“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时;环境中某种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消失了(没有了),造成了与原来的反应程序不同的的化学反应,这时整个系统的“反应程序”的复杂程度降低了;或有新的物质出现在环境中,并参与了化学反应,发生了与原来的反应程序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时整个系统的“反应程序”比原来的更复杂了;那么,这种因为环境改变——整个化学反应群的平衡体系改变——原来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破坏而产生的新的化学反应,我们称之为“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这一产生“破坏”的化学反应就是该生命体的“记忆”。
所以,“记忆”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遭破坏时的产物,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遭破坏时所发生的破坏性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应。比如,当手指头被小刀割破时,这时手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遭到破坏,破坏了该体统的化学反应的环境,就产生了新的不同的程序化学反应,这种新的不同的程序化学反应就构成了记忆。
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现象与本质总是在遭到破坏时才产生变化、发展的。也就是说,生命是在遭到破坏时才产生变化、发展的,生命的感知能力也是在遭破坏时得到发展的;生命和生命的感知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为了清晰论述“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记忆”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下面我选择从本源出发、从低级(原始)生命的发展状态来作为论述“记忆”的切入点。这里所指的“低级(原始)生命”包括自然界有机大分子的合成阶段的发展状态和无核微生物和原核细胞。
当保持“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遭破坏,产生了新的也是对原来的反应程序进行了破坏的化学反应时,即,这种“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作用于原代表低级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时,对低级(原始)生命来说,“记忆”作为“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是如是地体现与反映着:一、毁灭;二、退化;三、绝对变异并发展;四,绝对变异但没有发展;五,变异但没有“变种”,亦即,原生命体在招受环境破坏时将发生这五种可能的变化。
一、所谓“毁灭”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之体现存活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彻底的破坏,并且,破坏的使它不再是有机物分子的组成而是成为无机分子。如,将高浓度的硫酸去腐蚀一个细胞,该“细胞”便被彻底“碳化”毁灭。当然,“毁灭”的过程也是一种化学反应、一种生命状态,指不过,这种生命状态是无机物在化学反应时的生命状态,重复性反应已终结,“生命”就毁灭。
二、所谓“退化”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之体现存活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整个“化学反应群”中的“反应程序”退化的更为简单。也就是说,被“破坏”后的生命体比原来的更低级,并且变种。其实,生物界的退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生命处在合成大分子阶段,和微生物阶段,因为,这时生命体的化学结构非常不稳定,甚至,在高级动物中也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导致某些生理功能退化。。
三、所谓“绝对变异并发展”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之体现存活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但又建立了体现生命存在的另一种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另一种平衡性的化学反应群而产生新的低级(原始)生命,即新的物种。这时新的生命体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比未被破坏前的原生命体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更复杂;这时新的生命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的反应程序中包含着原低级(原始)生命的反应程序;而所产生的这种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构成了新生命的新的“感觉”,亦即,这种新生命的“感觉”中包含着原低级(原始)生命的“感觉”和被破坏时的“记忆”。这时,新的低级生命得到发展,拥有更庞大的“化学反应群”及“反应程序”,整个化学反应的平衡体系也更为庞大、复杂。即,新的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原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于是,新的低级(原始)生命又开始了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化学反应,并迎接着可能面临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挑战,即“平衡性反应“体系被破坏——存活环境被破坏的挑战。对低级(原始)生命来说每一次的“破坏”都产生相应的变异(除毁灭外),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便是在不停的被“破坏”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低级(原始)生命在发展(进化)过程中“化学反应群”总在的不断复杂庞大起来,其所相对应的“化学反应程序”的程序结构的也在不断增加和复杂起来;整个“化学反应群”的“重复性反应”的化学反应的时间也在加长。并且,整个“化学反应群”是以各个不同“反应程序”按照相应的不同的顺序在进行着化学反应,每一个“反应程序”的完成都对应着相应的反应时间。拥有“反应程序”越多的低级(原始)生命它所对应的反应时间也越长。低级(原始)生命的“化学反应群”在进行“重复性”化学反应时是按照不同“反应程序”相对应的不同顺序在进行着“重复性”化学反应。也就是说,整个“化学反应群”在按照整个“特定程序”的反应的时间及反应顺序进行“重复性”反应。随着整个“化学反应群”的反应的时间不断加长及“反应程序”的序列的不断加大,低级(原始)生命便逐渐发展出具有“内循环系统”的“化学反应群”。生命体内的“内循环系统”中的各组织、器官等也是以相应“平衡性反应”原理及“重复性反应”展开的。“内循环系统”的“化学反应群”的出现意味着开使出现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物。
四、所谓“绝对变异但没有发展”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存活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但又建立体现生命存在的另一种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低级(原始)生命,即新的物种。这时新的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并没有比原低级(原始)生命更复杂,也没有比原低级(原始)生命更简单,只是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与原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中的“程序”的程序结构差异大、相同部分较少。也就是,生命体产生变种但没有的到发展。其实,这种现象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也更多的是出现在生命的初级发展阶段。因为,这时生命体的化学结构非常不稳定,就像病菌一样,经常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了内在的组成与结构。
五、所谓“变异但没有‘变种’”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生存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时,“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无法在根本上改变原“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产生不了主体上的“变异”。则该低级(原始)生命在继续维持其原“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同时也并存着“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感觉”与“记忆”的交著状态,这时“特定破坏程序”成了原“特定程序”的补充。这种现象在生物界更多是出现在有“内循环系统”生物身上,如一个细胞、或一棵草、或一只老鼠受伤时它们的身体会自动修复伤口的化学反应,而并没有导致物种的改变。不过,这种事件的发生对生命体本身来说,其体内的“基因”已经在改变——这在“基因的成因”中会论述到。
生命的发展(进化)实质上是:物质之“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不断被“破坏”又不断建立着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并且,不断地被“破坏”也促使着新“化学反应群”越来越复杂与庞大起来;物质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必然对应着相应的生命体,也必然对应着相应的该生命体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说,生命体的“感知”系统随着不断被“破坏”也越来越复杂;并一直发展(进化)到“思维”现象的出现。
从“感知”现象来说,“记忆”实际上是促进生命体的“感知”发展的原动力。“感觉”加“记忆”产生新的“感觉”;新的“感觉”加新的“记忆”产生更新的“感觉”,一直发展下去便引发出“本能”、“直觉”、“思维”等生命的“感知”现象,——这在接下的章节里会具体地论述。
“记忆”总是呈显性的,因为,它是“破坏(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产物,是“破坏”的体现与反映,“感觉”总是呈隐性的,因为它是被破坏的,在被破坏后,通过“记忆”呈现出来的的;是破坏在交代着发展,是“记忆”在丰富着生命的“感觉”;比如,眼睛看某物体时,是该物体传递来的光线的不同频率照射在视网膜上,视网膜遭“破坏”时,产生了相对应的化学反应,这个反应便是“记忆”,激发了生命体内的“潜在记忆”,才让我们“看到”了事物;实际上,“看到”的这一事物,并不是人的眼睛真正在“看到”,看到的也不是真正的事物,只不过是,不同频率的光与视网膜上的物质反生化学反应时所发生的不同程序的化学反应,这种不同程序的化学反应体现也反映为“物象”——这些接下的“直觉产生表象”里会论说到。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记忆,是把记忆当作指一种独立存在思维功能,是人主观地觉得人能记忆,于是,就把“记忆”却认为生命神奇的、特有的能力;这是“记忆”的现象,不是“记忆”的本质。
实际上,我们日常所说的“记忆”是这样形成的:当人第一次接受到新的事件刺激后——比如看到新事物、或肢体接触到新事物、或听到新事物、或闻到新事物、或迟到新事物时,这一新事件便构成对人或动物的生命体产生破坏,就产生了和这一事件相对应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而,这一“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在反应时便一某种“特定破坏程序”被储存在人体的“化学反应群”,当人体再次遭遇同样的事物时,这种“遭遇”所产生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就激发起上次“遭遇”时所储存的“特定破坏程序”,于是,产生我们日常所谓的记忆;这在接下的章节里会进一步论述。
“记忆”实际上就是生命体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时,所产生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它是凭借该“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反应程序”和反应过程来记录的。“记忆”的这一性质,是我们揭开生命为什会有“本能”的突破点所在,比如,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吸奶,这种现象就是生命的本能,那又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本能呢?难到我们只能说,本没能就是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这样吗?显然这种说法是牵强的,是没有本源依据的。
所以,接下来我要以“记忆”为切入点,解开生命为什么会有本能?和什么是生命的本能?它又是如何地作为“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的。
***“本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对生命体的“感知”来说,“本能行为”指的是:生命体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前提下、在接受环境刺激(破坏)时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对自身有利的行为。生命的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可以说任何物种都具有“本能”,比如,小孩一身下来就会本能地吮吸奶头,蝴蝶破茧之后就会本能地翩翩飞翔。
那么,“本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会拥有“本能”?,
上面几个章节已经论述过:“生命”及“生命的一切迹象”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生命总是又简单往复杂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是在不断地遭破坏过程中越来越复杂越庞大起来,“化学反应群”内的“化学反应程序”也是在不断地遭破坏的过程中越来越复杂越庞大起来;生命体的每一次发展都对应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的总的“化学反应程序”的增加,即“破坏程序”的增加。
可以这样来阐述“生命”及“生命的感知系统”的发展:感觉=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记忆=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感觉+记忆=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新“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新感觉=新生命体;此类推地发展着,可见,“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记忆”是生命的感知系统发展的发轫点的。
而“本能”作为生命的一种迹象,同样也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建立在“记忆”之“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的。
那么,“本能和“记忆”有什么关系呢?
上述说过:感觉+记忆=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新“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新感觉=新生命,那么,对新生命体来说,原生命体所遭受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即原生命体的“记忆”便是新的生命体的“本能”。亦即,可以这样来描述新生命体的公式:新生命=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已有的(原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已有的(原生命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那么,已有的(原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便是新生命体的“本能”;为了便于描述,我把已有的(原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称之为“潜在记忆”,是原生命体所遭受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即原生命体的“记忆”,它隐藏在新生命体的“感觉”中。
“本能”就是“潜在记忆”;它与“记忆”的不同点在于:“记忆”强调的是生命体当下遭受破坏时产生的化学反应,而“本能”强调的是生命体发展过程中在过去、以往中遭受破坏时所发生过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
“本能”——“潜在记忆”对生命体的作用是:当新的生命体再度遭受与原生命体相同的环境破坏时,引发了“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时,新的生命体不会因为遭此“破坏”而变异或变种。也就是说,新的生命体已经拥有这一“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抗体,并产生“本能行为”;生命对自身安全意识的本能行为,都是因为生命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反应程序”已经记录了一切对生存不利或有利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后天一旦再度发生相同的现象,就会本能地产生应对,——这在接下章节“基因的成因”中会详细论述。
也就是说:“本能”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所发生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累加的产物;是生命体(物种)的潜在“记忆”。新生命体的“本能”是需要以——与前一生命体所遭受的同一种“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来激发时,才能显现出“本能行为”,所谓“本能行为”指的是生命体遭受外界刺激(破坏)时,激发起隐藏在生命体的“潜在记忆”,产生出与“潜在记忆”相同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所对应的遭遇事件来激发,就不会发生“本能行为”。
可见,“本能行为”是“潜在记忆”与“记忆”的综合体现。
实际上,生命的每一次发展或进化都意味着是每一次的“本能”的累积与激发。“本能”的不断累积与激发推进了生命体的感知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即整个“化学反应体系”开使把自然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生命体所产生的作用都尽可能地以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序”的方式编入该“反应体系”,把生命体——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所遭受的不同的“亮度”、不同的“压力”、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辐射”、不同的“数量”,都以不同的“特定破坏程序”被编入到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反应体系”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容纳的“反应程序”越多,被“激发”出的“本能行为”便越发鲜活,生命也表现的越高级。
当生命体发展(进化)到具备“内循环系统”后(包括真核细胞在内),“本能行为”便明显地表现出来。生物的内循环系统的形成意味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反应程序”并有序地进行着化学反应;意味着生命体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新陈代谢能力;意味着生命的物种已从低级别向更高级别的生命状态迈进。神经系统的形成便是“化学反应群”中“化学反应程序”有序分化并发展到一定的复杂程度后的产物。当物种进化、发展到“神经系统”的产生时“本能行为”就尤为突出。
其实,“本能行为”与“记忆”与“直觉”是没有明确、明显的划分界线的。环境的被破坏产生“记忆”;环境的被破坏激发“潜在记忆”产生“本能行为”;而“本能行为”实际上也是生命体的“直觉”的表现。
接下来我要在“本能”及“本能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什么是生命体的“直觉”?它又是是如何作为“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的。
*****************************
注:请阅读《数性宇宙论》第二部分。
********************************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