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琦邵鸣肖玉珍山西省永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小男孩4岁了,但不愿多走路,总想让家长抱抱,曾多处就诊,原因不明,是小男孩懒吗?还是另有原因,让我们跟随笔者,一探究竟!
病例资料基本情况
家长代诉:吴某,男,4岁,陕西籍人,“主因步态不稳、肝功能异常1年”-11-10入院。
现病史:1年前入学体检时在A医院查肝功能:TB:5.1μmol/L,ALT:.8U/L,AST:.6U/L,步态不稳,遂就诊B医院查肝功能:TB:1.90μmol/L,ALT:.4U/L,AST:.0U/L,未予用药治疗;-07-31A医院复查肝功能:TB:6.7μmol/L,ALT:.2U/L,AST:.2U/L;-08-04就诊于C医院查肝功能:TB:4.7μmol/L,ALT:.0U/L,AST:.0U/L;甲状腺功能5项:血清游离甲状腺素:16.44pmol/L,余正常;腹部彩超:肝胆脾胰肾声像图未见异常,给予口服肝泰乐、维生素C片半月;-09-06C医院复查肝功能:TB:4.4μmol/L,ALT:.0U/L,AST:.0U/L;-10-04C医院复查肝功能TB:5.2μmol/L,ALT:.5U/L,AST:.5U/L,未予用药治疗。患儿发育、语言、智力均较同龄儿童落后,平时不喜欢多走路,多让家长抱着。饮食正常,无偏食,睡眠可,大、小便基本正常。
既往史:否认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
家族史:遗传病史不详。其父、母亲幼年时均说话较迟,约4-5岁开始说话。
个人史: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仅0g,母乳喂养不足2月,母乳停后间断服用几桶配方奶粉(因家庭经济差),之后喝面汤、米汁,牛、羊乳等。3岁时开始走路,步态不稳。现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便在裤子里,提问基本不回答,与同龄孩子接触少。按计划免疫接种。
体格检查:神志清,体型瘦小,身高98cm,体重15Kg,问之不语,查体配合欠佳。皮肤、巩膜无*染,K-F环(-)。肝掌、蜘蛛痣(-)。全身皮肤无湿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肺部查体(-)。心率:次/分。腹部平坦、对称,无局限性隆起,无静脉曲张及胃肠蠕动波,未见手术瘢痕。腹壁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腹部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液波震颤(-)。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肝区叩击痛(+),双肾区叩击痛(-)。听诊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振水音及血管杂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初步诊断
1.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
(1)病*性肝炎?
(2)自身免疫性肝炎?
2.智力低下原因待查
(1)脑瘫?
(2)苯丙酮尿症?
(3)肝豆状核变性?
入院后检查结果:肝功能:TB:7.40μmol/L,ALT:.0U/L,AST:.0U/L,ALP:98.0U/L,GGT:5.0U/L,ChE:.8U/L,TP:64.0g/L,Alb:40.0g/L,LDH:.0U/L,Glu:4.78mmol/L;肾功能:正常;血脂:正常;电解质:正常;BG:B型,Rh(D):阳性。乙肝系列:HBsAb(+),余(-);抗-HAV:阴性,抗-HCV:阴性,抗-HDV:阴性,抗-HEV:阴性,抗-HGV:阴性,抗-HIV:阴性,RPR:阴性;血常规:WBC:4.83×/L,RBC:4.31×/L,HGB:.00g/L,PLT:.00×/L;凝血系列:正常;甲状腺功能5项:TSH:5.66uIU/ml,余正常;铜蓝蛋白:17.8mg/dL。尿11项:正常。便RT:正常,OB: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胸片:正常。腹部彩超:肝实质光点略增粗。
分析:患儿年龄小,体格瘦小,发育、语言、智力均较同龄落后,3岁时开始走路,步态不稳,不愿多走路,肝功能异常波动1年,彩超提示有肝损伤,病*性肝炎、梗阻性*疸已排除,还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脑瘫
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脑瘫患者肝功能不会如此反复波动,为不支持点。
2.苯丙酮尿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皮肤、毛发色素浅淡和鼠尿臭味。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苯丙酮尿症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此患者没有明显的皮肤、毛发色素浅淡和鼠尿臭味,为不支持点。
3.肝豆状核变性
是由ATP7B基因缺陷所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以肝脏与神经等系统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肝脏、神经、精神、肾脏、血液与骨骼肌肉系统等。肝脏受累最为常见,患者可表现为单纯转氨酶升高、肝硬化、肝衰竭等;神经系统受累常见表现为震颤、强直、肌张力异常等,另外约有10%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症状,包括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等;眼部受累包括常见的K-F环(角膜色素环)。此患者K-F环(-),铜蓝蛋白结果正常。
病因不明,患者为儿童,有些情况可能不像成人那样表达清楚,继续完善检查。检查结果如下:1.CK:.0U/L;CK-MB:.0U/L;血磷:1.48mmol/L;苯丙氨酸:正常;巨细胞病*:阴性;EB病*:阴性。2.脑电图:儿童正常范围脑电图。3.头部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4.肌电图印象:四肢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配合欠佳),请结合临床。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CK、CK-MB明显升高,有肌病?怎么解释?什么原因呢?又出现新情况: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1次,呼之不应,持续约4分钟,未用药物自行缓解。引起抽搐的原因,继续追查,完善基因检测,会有意外发现吗?能揭开谜底吗?患者基因检测送至上海医院,结果如下:
在本例患儿的测序数据中,检测到DMD基因的上述半合变异。DMD基因是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MIM:]和Becker肌营养不良症(BMD)[MIM:]等疾病的致病基因,呈X连锁隐性遗传。DMD是最常见的一种肌营养不良症,主要见于男性患儿,一般3-7岁起病,临床表现为行走缓慢呈“鸭步”样步态、易跌倒、登楼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GOWER征(+),体检可见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本例患儿临床表现与上述疾病表型相符,建议完善母系家族成员样本Sanger测序验证。
最后诊断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DMD是由于Xp21.2区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突变所致,主要为男性患病,女性携带者大多表型正常,少数可因为各种机制出现部分症状。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由于呼吸肌和心肌受累,通常在30岁前死亡。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为93.1%的患者找到遗传学病因,为早期治疗和指导家庭成员的生育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这些家庭再次生育DMD患儿。我国DMD患者无明显的地域特征。
致病基因
DMD的致病基因为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DMD)(OMIM*),位于染色体Xp21.2区,全长约2.2Mb,共包含79个外显子,是已知最大的人类基因。DMD基因的变异以外显子缺失/重复为主。约60.2%为一个或以上外显子的大片段缺失,最常见的缺失区为第45-54和第3-22外显子。约9.6%为大片段重复,最常见的重复区为3-9外显子。
此外,约23%的病例是由基因内部外显子和侧翼区点突变所致,其中约50%为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重复和剪接位点突变次之,分别占点突变的36.5%和14.6%,这些点突变分布于整个DMD基因,并无明显的热点区域。
临床表型诊断
DMD的临床表型诊断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