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脑干的神经解剖
TUhjnbcbe - 2021/5/1 19:04:00

脑干(brainstem)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位置: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和小脑相邻。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导水管。

脑干的外形

脑干的内部结构

灰质:1)脑神经核2)非脑神经核;

白质:1)上行纤维束2)下行纤维束;

网状结构:大量的神经纤维中夹杂多量的神经核群

01

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

△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

△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

△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

■中继核和网状核合称为非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性核(柱):支配舌肌、眼球外肌(共四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共四对,分别为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

特殊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如咀肌、面肌、咽喉肌等(共四对,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疑神经核和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即孤束核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味觉纤维(即孤束核头端)

一般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角膜等的感觉纤维(三叉神经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分别位于前庭区深面的前庭神经核和蜗腹侧核以及听结节深面的蜗背侧核)

非脑神经核

02

脑干的白质

■脑干中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长的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和内侧纵束等。

△长的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及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

△出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和脚。

内侧丘系: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体、肢体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

脊髓丘系: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髓丘系的主要成分,传递对侧躯干、肢体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外侧丘系:由起于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所组成,其主要传导双侧的听觉冲动。

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组成三叉神经系,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锥体束: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亦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其他皮质区。包括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03

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除了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外,还有分布广泛,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构成的网状区域,成为网状结构。主要涉及觉醒和睡眠、运动控制和内脏活动调节。

主要功能:

(1)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人体的躯体感觉或内脏感觉经脊髓网状束、脊髓丘脑束等传向脑干网状结构,由此向间脑广泛投射,而间脑向大脑皮质的投射是弥散的。该系统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其与各种特异性感觉通路不同,称之为“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其功能是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对于维持睡眠-觉醒状态、即入睡、唤醒、警觉和注意起决定性的作用。

(2)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运动皮质发出的皮质网状束及锥体束的侧支至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发出网状脊髓束至脊髓各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控制随意运动,如保持姿势和在平地行走等。

(3)对内脏运动的影响

在脑桥尾侧部和延髓网状结构的外侧核群内,存在吸气、呼气、加压和减压等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统称为“生命中枢”。故脑干受损会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4)含不同神经递质的神经元

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胞体主要集中在中缝核,特别是中缝背核。它们发出的上、下行纤维除参与对大脑、边缘系统的调制外,还参与中枢镇痛和睡眠机制。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延髓、脑桥外侧核群。如蓝斑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通过上、下投射,几乎终止于全脑和脊髓灰质各部,从而影响脑的整体活动。

相关衔接:

大脑-枕叶,枕叶癫痫

大脑-顶叶

小脑的解剖与定位诊断

大脑-额叶(功能及病损表现)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循环

大脑-颞叶

间脑-丘脑(diencephalon)

间脑-上丘脑、底丘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干的神经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