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脉管系统
一、血液循环
1.体循环
(1)途径: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动脉血)→全身各部毛细血管(动脉血变为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其属支(静脉血)→右心房(静脉血)。
(2)功能:将O2和养料营养全身各部。
2.肺循环
(1)途径: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静脉血)→肺毛细血管(静脉血变动脉血)肺各级静脉(动脉血)→左心房(动脉血)。
(2)功能:吸O2,排CO2。
二、心的位置、外形与毗邻
(一)位置:胸腔中纵隔内,2/3在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
1.心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剩余叫心包裸区,临床心内注射多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进针,将药物注射到右心室腔内,可避免伤及肺和胸膜。
2.心后方:邻左主支气管、食管、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
3.心两侧:邻胸膜腔和肺。
4.心上方:邻出入心的大血管。
5.心下方:邻膈肌的中心腱。
三、心的各腔
(一)右心房
靠表面的界沟和内面的界嵴分为腔静脉窦和固有心房。
(二)右心室
室上嵴: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弓形肌隆起将室腔分为流入道(窦部)。
(1)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前尖、后尖、隔侧尖)
(2)乳头肌(前、后、隔侧)腱索
三尖瓣复合体:心室的纤维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三)左心房
左心耳:内有梳状肌,易形成血栓。
(1)四个入口: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
(2)一个出口:左房室口。
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
(1)流入道(窦部)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前尖、后尖)
(2)流出道(主动脉前庭)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五)房间隔和室间隔
1.室间隔:
(1)膜部:薄弱区域,室间隔缺损发生处。
(2)肌部:较厚。
2.房间隔:卵圆窝(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发生处。
四、脉管系统-血管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依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5cm)、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三部分。
头颈部的动脉
(一)头颈部的动脉
(颈总动脉,左右各一)
1.起点:右侧-头臂干:左侧-主动脉弓。
2.走行:胸锁关节后方入颈,颈动脉鞘。
(1)颈外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分布于甲状腺和喉
舌动脉:分布于舌和腭扁桃体
面动脉:下颌下腺深面,下颌骨下缘(压迫止血)
颞浅动脉:外耳门的前方(搏动处,止血处)
上颌动脉:分布于上下牙。发出分支-脑膜中动脉
(2)颈内动脉:直升到颅底穿颈动脉管入颅腔无分支,供应脑和眼。
记忆要诀:
甲舌面枕耳咽升,
颞浅上颌为两终,
外耳咬前触搏动,
上颌分支脑膜中。
(二)锁骨下动脉
1.起点:左侧→主动脉弓;右侧→头臂干。
2.走行:胸锁关节后方至颈根,穿斜角肌间隙续腋动脉穿大圆肌下缘为肱动脉。
3.分支:
(1)椎动脉:向上穿6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供应脑和脊髓
(2)胸廓内动脉:冠脉搭桥最常用动脉。胸骨外侧缘1.5cm处下降——腹壁上动脉
(3)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
(三)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起点锁骨下动脉。分支4个
2.肱动脉:起自腋动脉。
分支尺动脉、桡动脉。在肘窝的内上方,可触到肱动脉的搏动,为测量血压时听诊的部位。
3.尺动脉和桡动脉:桡动脉在桡骨茎突前内侧与桡侧腕屈肌腱外侧表浅可触及搏动为诊脉部位。
4.掌浅弓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组成。
5.掌深弓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组成。
(四)腹部的动脉
(五)肠系膜上动脉
起自:腹主动脉
分支:
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2.空肠和回肠动脉
3.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4.右结肠动脉
5.中结肠动脉
(六)肠系膜下动脉
平L3起于腹主动脉
分支:
1.左结肠动脉
2.乙状结肠动脉
3.直肠上动脉
五、四肢的静脉
上肢的静脉有深、浅之分
(一)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二)浅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
1.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经三角胸大肌间沟注入腋静脉。
2.贵要静脉:起自手背V网尺侧注入肱静脉(插管)。
3.前臂正中静脉: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输血、抽血)。
下腔静脉收集腹盆腔及下肢的静脉。
下肢的静脉:有浅深之分
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
(1)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股内侧上行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属支: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静脉曲张)
(2)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
六、肝门静脉
(一)组成: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
(二)属支:
1.肠系膜上静脉
2.肠系膜下静脉
3.胃左静脉
4.胃右静脉
5.脾静脉
6.胆囊静脉
7.附脐静脉
⊙
八
神经系统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与脊柱的弯曲一致。上端连枕骨大孔,下端平L1
(新生儿平L3)。
由于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C)8个节段、胸髓(T)12个节段、腰髓(L)5个节段、骶髓(S)5个节段和尾髓(Co)1个节段。
2.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有两处膨大。
(1)颈膨大(C4-T1)发出颈丛
(2)腰骶膨大(L1-S3)发出腰骶丛
二、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横断面上可见脊髓由周围的白质和中央的“H”形灰质构成(中央管)。
(一)灰质
1.前角
①属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
②构成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前根,
支配四肢和躯干肌运动。
2.后角
①属联络神经元;
②接受后根的纤维,构成感觉纤维。
3.侧角
①交感神经元,仅见于T1-L3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组成前根,支配内脏运动。
②副交感神经元,S2-4称骶副交感核。组成前根,支配内脏运动。
(二)白质
脊髓表面有六条纵贯全长大致平行的沟裂,把白质分成三个索。
脑
人脑的发达主要表现在大脑皮质面积的增加和皮质各层细胞的高度分化及严密的构筑。
可分为端脑、间脑、脑干、小脑四部分。
一、脑干
通常把中脑、脑桥、延髓一起合称脑干。
脑干上接间脑,下连脊髓,后邻小脑,三者间的室腔称第四脑室。生命中枢所在,上下行纤维束经过处,脑神经的发出处,及其多途径联系的网状结构。
(一)脑干外形
(1)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2)脑桥:延髓脑桥沟、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蜗神经、基底部、基底沟
(3)延髓:椎体、椎体交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记忆要诀:
·第Ⅲ(动眼)第Ⅳ(滑车)连中脑;
·Ⅴ(三叉)、Ⅵ(展)、Ⅶ(面)、Ⅷ(蜗)连脑桥;
·Ⅸ(舌咽)到Ⅻ(舌下)延髓找。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和脊髓一样也分为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1.灰质
脑干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似,有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中央管向背外侧逐渐敞开形成菱形窝,与小脑共同构成第四脑室,脊髓的灰质的前角与后角依次形成躯体运动核团、内脏运动核核和感觉性核团。
(1)脑神经运动核(直接发出脑神经)
躯体运动核
①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五块眼外肌(上斜肌和外直肌除外)和上睑提肌。
②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展神经→外直肌
④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舌肌
内脏运动核
⑤三叉神经运动核→下颌神经→咀嚼肌
⑥面神经核→面神经→表情肌
⑦副神经核→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⑧疑核→中部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咽喉肌
⑨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脑神经感觉核
躯体感觉核
②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头面部皮肤黏膜的痛温觉。
③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平衡觉。
④蜗神经核←蜗神经←听觉。
2.白质
(1)内侧丘系
①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上升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②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①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后与从脊髓投向丘脑的纤维合成脊髓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②传导浅感觉。
(3)皮质脊髓束:
1)3/4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前角。
2)1/4不交叉在同侧前索中(皮质脊髓前束)的运动N元。作用: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4)皮质核束:脑神经核→脑神经→控制头面肌运动。
二、端脑
端脑被大脑纵裂分为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相连,表面称皮质,深面称髓质。髓质内的核团称基底核。
1.外形和分叶
大脑从远至近:左右两大脑半球,三个面,近看表面凸凹不平(隆起称回,凹陷称沟)。
被三条沟分成五个叶。
1.叶间沟和分叶
三个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三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五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2.各叶的主要沟回
(1)上外侧面
内囊
豆纹动脉(出血动脉)
内囊(大脑中动脉供血)
分部:
三偏综合征:对侧半身运动障碍;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三、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C5-C8+T1前支。颈根部穿斜角肌间隙从锁骨后方入腋窝。
(二)分支:3干、3束、7股。
(1)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
(2)正中神经:降至肘窝经腕管入手掌。
1)肌支:前臂前群肌(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手肌外侧群和第一、二蚓状肌。
2)皮支:
掌面:桡侧2/3手掌+皮肤桡侧3个半指头。
背面:3个半指头的中节和远节皮肤。
3)损伤表现:猿手。
(3)尺神经
伴肱A下行,经尺神经沟入前臂经腕管入手掌。
1)肌支:支配正中N没有支配的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和第三、四蚓状肌、小鱼际肌)。
2)皮支:掌面:尺侧1个半皮肤。
背面:尺侧2个半手指皮肤。
3)损伤表现:爪形手。
(4)桡神经
与肱深A伴行,向后沿桡N沟下行。
1)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肘肌和桡侧腕长伸肌。
2)皮支:手背桡侧半皮肤+桡侧2个半手指近节皮肤。
3)损伤表现:垂腕征。
(5)腋神经
发自臂丛后束,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
1)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
2)皮支: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3)损伤表现:肩关节不能外展及方形肩。
(三)骶丛
坐骨神经发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1.胫神经:经腘窝在比目鱼肌深面下行至内踝后方分出
足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1)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及足底肌。
(2)皮支:小腿后皮肤。
(3)损伤表现:仰趾足(钩状足)。
2.腓总神经:在腘窝外侧下降绕腓骨颈前外侧分出。
(1)腓浅神经:支配小腿肌外侧群,小腿外侧、足背和跖背皮肤。
(2)腓深神经:支配小腿肌前群,第一趾间隙背侧的皮肤。
(3)损伤表现:马蹄内翻足。
小结
(四)胸神经前支
发自T1-T12,出椎间孔。第1-11对位于肋间隙称肋间N,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称肋下N。
肌支:支配肋间肌,腹前外侧壁肌群。
四、动眼神经
1.性质运动性脑神经。
2.功能支配五块眼外肌(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和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3.损伤表现上睑下垂、眼外斜视、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
五、三叉神经
1.性质混合性脑神经。
2.功能支配咀嚼肌和头面部的感觉。
3.走行
4.损伤表现头面部感觉障碍和咀嚼肌瘫痪。
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
1.眼神经眼裂以上皮肤,结膜的感觉。
2.上颌神经眼裂与口裂之间平皮肤,上颌牙、鼻腔和口腔的感觉。
3.下颌神经口裂以下皮肤,舌前2/3黏膜、下颌牙感觉及咀嚼肌(名称)运动。
六、面神经
1.性质混合性脑神经
2.功能支配镫骨肌、面肌、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舌前2/3味觉。
3.走行内耳门→面N管→茎乳孔→腮腺
4.损伤表现面瘫、泌泪、泌涎障碍、舌前2/3味觉丧失。
小 结
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上瘫
核下瘫
痉挛性瘫痪(硬瘫)
弛缓性瘫痪(软瘫)
肌张力增高
s肌张力降低
深反射亢进
深反射消失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消失
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
无病理反射
病程早期肌不萎缩
肌因营养障碍而萎缩
21年保过医师考试课程招生,欢迎报名!优惠多多!
开课联系周老师
精彩推荐零基础考生需要用多久时间,备考医师考试?21年医师资格考试保过培训课程招生,总有一款适合您!提前收藏!医师证书领取、注册、变更、多点执业等问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21年医师考试你觉得还早?其实人家早已开始复习了!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星题库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