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带脉病医案看针灸治疗思维
TUhjnbcbe - 2021/5/8 13:48:00
昆明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140223/4342721.html

针灸至少存在两大理论体系(马培锋个人理解),十二经脉往复循环的流注体系,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腧穴、标本、根结的向心性流注(相关性)体系是指导针灸的治疗体系。当然,针灸治病过程中还有好多更具体的方法、技法,需要临床去挖掘、去学习、去继承,但针灸治病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以经络辨证为治疗体系,用好五腧穴、各类特定穴。

下面分享一则医案,以学习,关键是学习其思维过程及治疗技法(本医案发表于《中国针灸》年6期)

具体医案分享如下(备注-此为《中国针灸》投稿文献):

患者,男,67岁,就诊日期:年6月3日15:30。

主诉:由脐部开始逐渐沿伸至腰部灼热不适2年。

现病史:2年前因家中变故,受惊后于每日入睡前出现脐部发热感,无腹痛、二便障碍等其余不适,热敷或用手掌局部按揉后方可入睡,醒后无明显不适,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不适感范围扩大,发热感于每日入睡前(约21:00)由脐部开始,沿脐部水平向两侧扩展,至背部约命门穴处,同时伴随紧缩感、偶尔有发凉感,影响睡眠,上诉症状至第二日下午(每日约17:00)方可缓解。曾经接受过中医、针灸及西医治疗,中医以疏肝、镇惊、补肾中药为主,针刺治疗以合谷、太冲、命门、肾俞、后溪、带脉等穴为主,艾灸以命门穴、神阙穴为主,西医方面曾口服氯硝西泮、卡马西平、谷维素、舍曲林等,上诉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治疗,经朋友介绍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绕脐一周灼热不适,心烦易怒,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有力。查体:病变局部皮肤颜色及皮温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四肢腱反射及感觉检查正常,胸椎MRI: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带脉病(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受累)。

治疗以疏肝郁、调血气、通经络为原则。

取穴:带脉穴(双侧)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嘱其自然曲肘,肘尖垂直向下做一直线,平脐水平做一水平直线,两线垂直相交处即是带脉穴,局部常规消*后,选用0.30mmx40mm毫针,直刺至皮下后,将针尖指向神阙穴方向,针体、针炳基本与进针处皮肤保持水平,进针约36mm,用防过敏胶布缠绕外露针炳及针体,然后用胶布贴在皮肤上固定,第二天上午约9:00起针。

6月6日复诊,患者诉针刺后当天晚上无灼热感、紧皱感等症状,起针后至第二次就诊由脐部至双侧针灸处灼热不适感消失,灼热感变为由针刺处开始向后延伸,程度较前缓解约50%,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同上取带脉穴,针刺时将针尖向神阙穴反方向刺入,余针刺方法与第一次治疗相同。半月后随访,患者诉经第二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近半月无复发。

按语:《难经·二十八难》记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奇经八脉考》记载:“带脉者,……,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状”。“带脉环腰贯脐”,命名有脐带的含义,腹部的神阙穴与背部的命门穴,两者通过带脉而相通。本患者临床症状起于脐部,由脐部向两侧延伸至背部,直至约平命门穴处相交,在应用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的经脉辩证体系中,符合带脉病。带脉环身一周,与诸多经脉相交,尤其与肝胆关系密切,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五行属木,主春生之气,性喜条达恶抑郁,情志致病,每使肝胆气机不畅,郁而发病。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为患者临床症状“所过”之处,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选用带脉穴。针灸治病,讲求“得气”,要求“气至病所”,得气后要“慎守勿失”,临床在实现气至病所的操作技法上,针尖依据经脉的循行路线指向病变处为重要的方法,长时间留针为“守气”的方法。本患者临床症状自觉皮下烧灼感、紧皱感、发凉感等,且持续时间长,我们采用沿皮刺、久留针的方法。由于第一次治疗后笔者外出学习,患者未能连续治疗,故3日后复诊,第二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半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临床治愈。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本患者临床症状符合周围神经分布,考虑周围神经病变,查体无明显的感觉障碍,结合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多见)的自主神经症状,诊断自主神经受累。沿腰腹部发病的自主神经病变临床极为罕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针对自主神经症状,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患者的治疗取得如此好的疗效,考虑与循经取穴、特殊的刺法及久留针等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我们可以拓宽思路,将本法应用于临床常见的多种原因导致的双下肢及其他浅表部位的灼热感、发凉感、麻木感,且症状范围符合经脉循行分布的病变中。

[1]王联庆,王瑞道.浅述带脉的功能与循行结构[J].中国针灸,,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带脉病医案看针灸治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