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效应特征:广谱性和特异性
朱 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来源:《AcupunctureResearch》》Oct15
穴位是人体经脉脏腑之气输注会聚之处,古人逐步认
识到人体某些特定的腧穴与远隔部位有着特异的联系,会对人体产生特殊的治疗作用。但现代有关腧穴作用的特异性研究,与传统针灸理论表达的内容并非直接对应、相合,这是中医针灸的观察方法、经验性总结及其理论概念特点所决定的。腧穴作用特点虽有针对性,但大多并非“点对点”排他的特异性,而是具有更为宽泛的“区域”特点。
我们认为,穴位具有其固有的生物学性质,它具有效应
的双重性:既表现为腧穴效应固有的相对特异作用的针对性,又具有广谱的非特异性效应;两者间又各自存在相对效应较佳的穴位优效性。总体来说,虽然临床与实验研究多集中在穴位的特异性,但多数并不属于特异性研究,而是几个(组)穴位间效应优劣的比较研究,这类“特异性”研究结果层出不穷,但相互矛盾。这类结果的悖论使得近些年来开始重视穴位的广谱效应研究,即穴位的针灸刺激能够产生对机体许多功能系统,特别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非特异调节作用,对许多疾病具有广泛“扶正祛邪”的稳态调节效应。
穴位具有局部效应,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局部痛阈的变化和局部感觉敏感性及微循环的改变。前者涉及针灸产生的局部镇痛效应,其机制是针灸激活粗的传入纤维,通过脊髓的“闸门控制系统”发挥抑制疼痛的作用;后者发生在刺激穴位点面积约3cm范围内,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机制,局部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引起感觉致敏和微循环的改善,与启动局部组织的损伤修复有关。穴位的局部效应可以认为是特异性的一种存在形式。
每个穴位具有固有的生物学属性,它取决于体表-体表、体表-内脏之间的共同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即“单元”穴位属性(由于穴位-靶器官联系局限在少数神经节段,故穴位以“单元”命名之,它只能与靶器官联系才存在)。这种联系构成了穴位“个性”的“特异性”效应基本要素,是临床选穴的重要依据。穴位的固有生物学属性与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是病理生理学过程在体表的一种反射性反应和改变。穴位所处区域比其固定的位置更重要,也就是说穴位与内脏或深部组织神经支配节段相同的体表区域相关,
这也构成了“单元”穴位与组织、器官生物学联系的形态学基
础和功能上的效应优势原则;它具有反映相应靶器官疾病的诊断作用和施加刺激对靶器官的调节和治疗作用。这种功能性联系表现为穴位的动态过程,即会因相应组织器官功能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大小位置的变化,使其处于相对的“静息态”或“激活态(敏化)”,从而改变穴位“开/合”。
穴位的有效性不是特异性,但目前多数“穴位特异性研究”均是选择几个(组)穴位或非穴位作对照,其获得的结论
只是效应强弱的差异,与特异性并无关联(体表形态结构并不均衡,某些区域神经分布存在疏密度的差异,也就造成穴位间效应由“量”的不同而显现出差异的“优效性”)。“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师”是非专属的!另一个三人组“师”可能就变成“徒”了;从数学模式来说,穴位间的排列与组合都可以出现每个穴位可能分担“亦师亦徒”的角色。师徒角色可以轻易互换,师徒间的特异地位也荡然无存。“特异性”具有排他性,是指穴位间固有效应“质”的不同(如效应的有或无、增强或减弱、促进或抑制),而不是效应“量”的差异。针刺手法或刺激强弱的不同改变不了这种特异性作用的“质”,但可以影响治疗效应的“量”。忽略了穴位固有属性的“特异性”研究达不到阐述效应特征和规律的目的!而且,过于强调穴位的特异性作用也有悖于针灸优势病种贫乏的现实。
穴位的另一个生物学属性为穴位的“集元”特性,它与穴位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完全相悖,是广泛分布的一种作用形式(由于“非节段”神经联系远多于“穴位-靶器官”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穴位也因此众多,故以“集元”概念命名之)。“集元”穴在功能上与“单元”穴的效应明显不同或相反———但它仍然是穴位本态的一种重要属性和基本特征!“集元”穴位具有广谱的“共性”效应,“单元”穴位具有固有的特异“个性”和广谱的非特异“共性”双重效应。当然,不联系到具体的靶器官,就没有“单元”穴位的存在。
简言之,穴位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能与相应靶器官(如深部组织或内脏)通过“单元”或“集元”的结构联系发生交互对话发挥“个性”和/或“共性”效应的体表位域。
穴位的“广谱性”效应是针灸效应的基本和主要特征,它
可能是针灸类技术区别于任何其他临床治疗方法———尤其
是基于“对抗”原则的西医药物———的根本特性。针灸产生非特异性、普适性的稳态调节效应,是以脑-皮轴为基础的,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活局部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促进皮肤细胞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等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同时激活中枢系统调控网络,完成针灸效应的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稳态调节。辨识针灸效应的“广谱性”特征,并非降低了针灸学的“科学性”。实际上,如果体表的刺激过于特异,则生物体、特别是低等生物,是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的,进化的过程必须限定体表刺激产生的过度特异性效应,而仅仅将其维持在“适宜的对内环境稳态有限调节”的程度,如果针灸的效应具有如药物般的特异针对性和强度,则生命是无法躲过“自然法则”的,这正是“生命”进化的高度“智慧”!而针灸学则正是对这种生命智慧的临床应用。或许这也正是“针道自然”的真实内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