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USH1)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青少年期发生RP;
2型(USH2)为中重度SNHL,前庭反应正常,RP发生较晚,最常见;
3型(USH3)为进行性SNHL,前庭反应正常,RP发生时间不确定。
通过基因检测,目前共确定有14个基因与USH有关:1型:MYO7A(USH1B)、CDH23(USH1D)、USH1G、USH1C、USH1E、PCDH15(USH1F)、USH1H、USH1J、USH1K;
2型:USH2A、GPR98(USH2C)、DFNB31(USH2D);
3型:CLARIN/CLRN1、HARS。
李教授强调,USH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内耳毛细胞发育和光感受器细胞的缺陷可能是USH发病机制的基础。并且,目前尚无治疗USH的有效方法,现存治疗手段主要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人工耳蜗、感觉假体植入术;
基因替代疗法,利用病*载体进行基因治疗;
反义寡核苷酸(ASO)靶向治疗;
精神及心理治疗;
眼科针对RP及其他眼部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病例三Refsum综合征第三例患者为28岁男性,主诉双眼视力下降1年。患者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就诊时李教授发现,患者身材矮小(身高约1.5m),音调高,步态不稳。追问病史,患者于10岁时出现听力下降,走路不稳,平衡差,后出现视力下降。患者于年行神经内科检查,查体发现双上肢指鼻不准,步态不稳,四肢肌力V级,弓形足。头颅MRI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右小脑半球及额顶叶白质异常信号,左基底节对称性T1信号。诊断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先天髓鞘发育不良、代谢异常脑病。患者于年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再次于神经内科就诊,头颅MRI示基底节有沉积。外院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1,双眼角膜缘上皮可见色素沉着,右眼晶体白色点状混浊,双眼底网膜色素紊乱。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双眼RP、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于年10月找到李教授,当时视力已严重受损,OD眼前手动,OS光感。查体示双眼晶状体后囊下浑浊,双眼RP,双眼视网膜变薄,椭圆体带反射缺失。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患者MYH14基因发生突变。李教授指出,MYH14基因突变与周围神经病变、声音嘶哑和听力损失有关,其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耳聋4A型。结合上述结果,李教授诊断为Refsum综合征。Refsum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脑性共济失调,确诊有赖于血植烷酸水平检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只能通过饮食、对症治疗,严重者可进行血浆置换。李教授随后对Refsum综合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病又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heredopathiaatacticapolyneuritiformis)或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IV型(hereditarymotorandsensoryneuropathyIV),因极为罕见,其发病率尚无报道,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可分为经典型/成人型Refsum综合征、婴儿型Refsum综合征。Refsum综合征的病因为基因缺陷。过氧化物酶体相关基因缺陷导致植烷酸α氧化作用缺陷,引起支链脂肪酸植烷酸(3,7,11,15–四甲基十六烷酸)的堆积,产生*性作用。经典型/成人型Refsum综合征主要为PHYH基因突变(占90%以上),引起植烷酰-CoA-羟化酶缺陷;其次为PEX7基因突变(约占10%),引起过氧化物酶体定位信号2(PTS2)受体缺陷。婴儿型Refsum综合征主要为ATP酶编码基因突变(PEX1基因、PEX2基因、PEX26基因),导致将胞浆蛋白导入过氧化物酶体的能力出现缺陷。Refsum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多以视网膜色素变性为首发症状,其他症状在以后的10-15年中可能发生。其多样性表现为:眼部:可出现非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枢神经: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位置感丧失;
多发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肢体对称性无力,肌萎缩等;
其他神经系统表现:进展性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和膀胱问题;
非典型表现:心脏出现心肌病和心电传导异常;皮肤出现鱼鳞病,掌跖过度角化;骨骼出现骨骺发育不良、弓形足、脊柱侧弯、骨软骨炎;
并发症:极高的植烷酸可致肾损害,产生氨基酸尿症。
病例四Bardet-Biedl综合征最后一例患者为20岁女性,主诉夜盲10余年,视力下降5年。患者无听力障碍,否认家族史,无父母近亲婚育史。查体,双眼视力CF/BE,眼压16.3mmHg、17.5mmHg。基因检测发现BBS7基因发生突变,突变位点为c.TC(p.SP)。因此,李教授当即诊断为Bardet-Biedl综合征(BBS)。李教授指出,BBS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遗传性疾病,于年被Laurence和Moon首次报道。BBS在北美、欧洲的发病率低于1:10万,其他地区1:(加拿大纽芬兰岛),1:(中东地区贝都因人社区),此外在总人口人的法罗群岛居民中登记了13例BBS患者,发病率为1:。BBS患者通常7-8岁出现夜盲,法定盲平均1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93%)、多指趾畸形(63%-81%)、肥胖(72%-79%)、生殖器异常(59%-98%)、肾脏异常(53%)、学习障碍(61%)。BBS约占RP的5-6%,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报道了近20个致病基因:李教授强调,BBS是临床罕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当患者眼底有RP表现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