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第课0126影像群集
TUhjnbcbe - 2021/5/17 20:39:00

贾成文教授擅长:针刺补泻手法、灸法及头针、耳针、火针、中药等疗法,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风湿病及内外妇儿等针灸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疾病介绍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病因主要与压迫学说有关,其中包括移行区微血管压迫学说、桥小脑角中后颅窝发育异常、占位性病变,发病机制主要体现在神经短路学说及过敏反应。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较多。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居多。属于中医学的“面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三阳经络受邪所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病因以风、火二邪多见。《证治准绳》有“面痛皆属火盛之说”,而《张氏医通》有“面痛皆因于火,而虚实之殊”。又说“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络受风*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因此多从脾胃角度论治成为治疗大法。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现代人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绪易变动,致使脾胃损伤,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正如《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所言:“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阴火论治,同时考虑兼有伏火、郁火在临证中随证从不同角度去具体分析病机。

针刺特色

1.选穴组方(1)依经络选穴: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贾教授认为治疗面痛当先责之于阳明经、少阳经,足阳明经多气多血,头面部取穴直接疏导局部经气,从而使气血调和,气行则血行,营卫调则通,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愈面痛的效果。太阳为关,少阳为枢,对于感受风邪表虚之人,或伴有项背部僵硬不舒,则选择从太阳经治疗,太阳为“诸阳主气也”且杨上善在《太素·阴阳合》中注释说:“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毛孔,故为关也。”如明代汪机在《读素问钞》中说:“阳明居里,在人之身如门之阖,使荣卫守于内者固;少阳居中,在人身如门之枢,转动由之,使荣卫出入内外也常。”因此,阴火不仅源于中气不足,更与少阳经气枢机不利,以及足太阳经脉气不和,营卫内外沟通失和有密切联系。但面部经脉纵横交错,分布复杂,多条经脉之间相互沟通、联系,故选穴多选取面部异经的交会穴作为主穴,如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下关穴,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颧!,足太阳与足少阳交会穴风池,针刺一穴可以调节两条经脉的气血。另外头面部的四白、巨、头维、阳白、丝竹空,颈项部的翳风、天柱,均是疏调局部气血。

(2)依据三叉神经分布特点确定面部选穴及针刺深度:贾教授强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时当灵活应用解剖学知识、神经定位诊断学相关知识,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结合三叉神经节分布特点,其周围突向前分别经眶上孔、眶下孔、下领孔聚集成同侧的眼支、上领支、下领支三大分支,依次分布于头皮前部、面部皮肤以及眼、鼻、口腔的黏膜及牙齿、脑膜,并传导痛、温、触等浅感觉。而根据穴位下三叉神经分支所在层次、位置决定了针刺相应腧穴的针刺深度及方向,是面部针刺时应注意的要点,如阳白穴向下针刺,透刺鱼腰穴,鱼腰穴下为框上孔的位置;下压槽神经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末支出颏孔,故针刺颊承浆时,针尖当向后方,从下颌骨下深刺透向下颌孔,当患者自述有牙痛症状时,多选用此穴;针刺下关穴时,要求针尖朝向面颊及鼻部方向并深刺,以刺激到深部的蝶腭神经节出现面部电麻感为宜,有研究表明深刺下关穴透过蝶腭神经节较常规针刺疗效较好。

(3)辨证加减用穴:根据“上病下治”以及“荥主身热”的理论,治面部的“火郁”之症,当从侠溪、内庭、行间泻火,体现了老师对本病从“火”论治的思路。若为元气不足阴火上浮,则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关元;痰热郁阻,气机不畅,配以开四关、丰隆;伴有阴虚证时,加太溪;风火盛时,加合谷、曲池、风池,并配合背部的颈胸部夹脊穴以及天宗穴,天宗穴采用傍针刺。总之,脉证和参,随证加减。

2.特殊的刺灸法

(1)强调“治神”与“守神”的重要性:在多年临床中,于针刺手法的研究上具有独到的认识,《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粗守形,上守神”,老师经常强调作为一名针灸医生,在接诊时对待患者态度一定要和蔼,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在问诊时,不仅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课0126影像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