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的功能训练
相关材料显示,我国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平均为每1万人中就有人。我国现有面瘫人群已达到万,近10年来我国面神经麻痹发病率增加了13%,而人群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医治率和节制率都很低。
那么,什么是面神经麻痹呢?它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去治疗它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他。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俗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不受年龄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
中枢性面瘫
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多见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和脑炎等疾病。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其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等疾病。
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1、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2、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3、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4、流泪时常伴有面肌痉挛或弥散的面部肌肉反应。
5、患侧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挛缩,表现为患侧眼裂缩小,鼻唇沟过深。
6、一侧面部表情肌的陈发性不自主的痉挛或抽搐,多出现眼睑、上唇方肌及提口角肌抽搐,嘴歪口斜,病侧眼裂变小,有时、会出现面部肌肉萎缩。
7、患者会有面部麻痹的感觉,并伴有舌头麻痹。
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评估
静态的评估:
1、额部:额纹是否便签或消失。
2、眉部:眉毛较健侧低。
3、眼部:眼裂是否变大。
4、鼻部:鼻唇沟是否平坦。
5、嘴部:口角是否下垂。
动态的评估:
1、额部:皱额是否受限。
2、眉部:抬眉、蹙眉是否受限。
3、眼部:眼睑是否能充分闭合。
4、鼻部:鼻部是否能揪起。
5、嘴部:是否能噘嘴、鼓腮。笑时是否向健侧歪斜、口水是否向该侧留下来、进食时食物残渣是否常滞留与该侧的颊部。
根据House-Brackmann量表。它将面瘫程度从轻到重分为六级。
Ⅰ级: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
Ⅱ级:轻度功能异常,大体: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
Ⅲ级:中度功能异常,大体: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可有联带运动,面肌挛缩或面肌痉挛。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大体: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
Ⅴ级:重度功能异常,大体: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运动: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
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
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
一、面部主被动训练
1.根据穴位来进行治疗
①点按:承浆,人中。下
②一手拇食指至于迎香、下关,一手拇食指至于地仓、颊车。互相挤压。下
③拇指放在下关不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迎香、地仓、颊车共同向上提拉。下
④两手指交叉从健侧地仓和颊车提拉到患侧的地仓和颊车。下
⑤两大拇指重叠向上提拉印堂。50下
⑥食指分别推攒竹、鱼腰、丝竹空,并点按太阳穴,然后依次往上推到发髻处。50下
⑦辅助患者皱眉。50下
⑧辅助鼓腮。50下
⑨弹拨肌肉,放松面部。50下
2.根据肌肉走形来进行治疗
①点按口轮匝肌,重复10次左右。
②向上提拉咀嚼肌、颧大肌,重复10次左右。
③令患者上提患侧口角,必要时给予辅助。
④两手指交叉从健侧笑肌、颧大肌、咬肌、唇角肌提拉到健侧。
⑤根据肌肉走形来进行治疗
⑥上下来回向上提拉提上唇肌、鼻肌。重复10次左右。
⑦令患者主动揪鼻子,必要时给予辅助。
⑧点按眼轮匝肌,重复10次左右。令患者重复睁开、闭合眼睛。
⑨点按皱眉肌同时令患者皱眉,必要时给予辅助。
肌肉放松
二、针灸治疗
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
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
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
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管氏治疗面瘫六原则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成年人较多见,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本文总结的是导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邪风中于脉络,《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之邪,侵入面部的筋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于濡养,导致纵缓不收而发病。1临床表现起病迅速,于数小时内症状可达高峰。少数患者起病前或发病时有同侧耳后乳突区、面部疼痛,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面喎斜。
患侧面部表情肌动作完全丧失,额部皱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鼓腮等动作,常有流泪、流涎、食物留滞于病侧颊和齿龈之间,有的并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
如病程曰久,可因患侧面肌痉挛而口角歪向患侧,称为“倒错现象”,并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扳不舒等感觉。2治疗总则袪风散寒、疏通经气。3管氏六原则3.1耳背放血在病初放血疗法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后在《素问·调经论篇》中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为面瘫早期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病之初当消炎止痛,耳背放血正具此功,病之初期此法乃首选方法之一,列为治疗之首位。方法:选取一侧耳背近耳轮处显而易见的血管一根,按揉数分钟,使其充血,常规消*后,用尖型手术刀划破血管,放血10~30滴,擦去血迹,以消*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急性期每天放血一次,两耳交替,急性期过后患侧耳后压痛消失后便可停止放血。3.2病在早期宜重灸灸法可补针药之不足,正如《医学入门》所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面瘫系风寒之邪客于面部脉络之间,故在病之初期重灸患面,有利于温通经脉,祛邪外出。方法:每次治疗时重灸患面30min,并嘱患者回家后自灸患面,每天1~2次,每次30min。3.3初期患面忌电针电针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见于《针灸杂志》年第一期,近年电针在临床上得到普遍运用,它能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运针,比较准确地控制刺激量,然而电针疗法具有相应的适应证,一些顽固性病证、痛证可通过较强的刺激而收效;而有的疾病则不宜用电针,用后不仅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带来严重的后遗症,面瘫便是这类病症中的一种。即使采用电针治疗也应在急性期过后,患侧耳后乳突区疼痛消失后方可使用,并且在电针的波型上导师也有讲究,认为疏波优于其他各波型。3.4补患侧时泻健侧面瘫系面部气血不凋所致,表现为患侧虚而健侧实,脉气实的一侧牵引脉气虚的一侧,而致喎僻不遂;正如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故在治疗时理当泻其有余的一方,补其不足的一侧,使得左右气血平衡而自愈,吾师将针刺手法的补与泻同施一体,乃导师治疗面瘫的一大特点。吾师治疗面瘫的另一特点是每次用穴不重复,或个别重复:
一是可以面面俱到,穴穴均用,三次一轮回,
二是可以避免一次用穴太多,增加患者的痛苦;
三是可以避免穴位疲劳,影响疗效。
管氏面瘫三组穴:
第一组为:丝竹空、太阳、下关、大迎、地仓、颊车、翳风。
第二组为:阳白、四白、上睛明。巨髎、地仓、颊车、翳明。
第三组为:睛明、迎香、牵正、禾髎、侠承浆、地仓、颊车、风池。
方法:三组穴位交替施治,每次仅选一组穴,患、健两侧均针相同一组穴,仅在手法及留针时间上有所区别,具体操作如下:
初期:轻补患侧,重泻健侧。选一组面瘫穴显浑患侧,缓缓进针,每穴均行烧山火补法(眼区穴位除外),针完所有穴位后再针健侧,急速进针,每穴均行透天凉泻法(眼区穴位除外),当针完所有穴位后,患侧便出针,出针后重灸患面30min,健侧留针30min。中、晚期:继补患侧、停针健侧。选一组面瘫穴针患侧,行烧山火补法(眼区穴位除外),留针30min,加灸。此期温针灸可以同电针交替施治,采用疏波通电30min,刺激电流必须控制在患面微微有感觉为宜。3.5配以远道同名经同名经配穴法是针灸配穴方法之一,是指手足同名称的经脉所属穴相配,即某脏腑或某经络发生病变,在治疗时除取本经腧穴外,亦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经脉的经穴,其原理是名称相同的经络相互沟通、交会,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导师在本病的配穴上的经验是每次上下肢各取一同经之腧穴相配,双侧均刺,三组配穴为:
合谷配足三里、
外关配阳陵泉、
中渚配悬钟。
方中合谷同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之穴,而外关和阳陵泉、中渚和悬钟又分别为手足少阳经之穴,而手足同名称的阳经交会于头面部,因此三组配穴均起到疏通患面经气之作用,与近端输穴相配可增强协同作用,促进疗效。方法:三组配穴交替施治,每次仅选一组穴,三组配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3.6再佐耳压或耳针耳与人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多途径、多层次上与机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象一个“纲”“目”分明、错综复杂的网;当人体患病后其耳穴的相应脏腑、肢体、关节、器官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耳穴治疗疾病是通过多途径、在多个方面对多个层次进行调衡,调动各方因索抗御疾病,修复机体。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方中面颊、眼、口、额皆为相应部位取穴:“肝主筋”、“开窍于目”,按祖国医学理论,面瘫是由于经筋失养,纵缓不收所致,故取肝穴;皮质下具有消炎和消除面神经水肿之作用;肾上腺具有消炎、提高人体应激能力;脾“主肌肉”,故取脾以濡养面部肌肉;枕穴镇静止痛,可以消除乳突区的疼痛。方法:一般采用耳穴压丸法,在按压时手法轻柔适度,透导患者气至病所,使患面出现热、麻、蚁行感为宜;若耳压疗效不理想时,可改为耳针,方穴一致,每次选3个主穴、1~2个配穴,行九阳数后留针30min。4结束语本文所总结的六句“七律”原则蕴含着导师临证之精华,是导师在该病的治疗上始终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强调病在初期首选耳背静脉放血,针刺时补患侧而泻健侧,重灸患面,配合远道同名经取穴,如能在病初抓住治疗时机,方法得当,可以阻断病势发展,有利于面瘫的恢复;若延误时机,错过了急性期,治疗上只要遵循管教授的六条基本原则进行施治,也将获得疗效。
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
原则:
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2、患侧翳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