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专家组
自身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自身抗体检测已在国内临床上普遍开展,其检测方法、试剂质量、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及报告质量,可能影响临床医师对结果的判断和解读。
为促进自身抗体检测的标准化,国内外不同学术组织陆续发布了专家建议或指南。如年意大利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临床医学学组发布了针对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检测的指南,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ACR)和年欧洲自身免疫标准化促进会(EuropeanAutoimmunityStandardizationInitiative,EASI)提出关于ANA筛查方法和靶抗原确认的检测建议,年中国医师协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提出《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等。这些共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身抗体的检测规范化。然而,针对临床常用的多数自身抗体检测,目前还缺少系统的方法学建议。
为提升国内自身抗体检测专业水平,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在年发布的《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基础上,进一步制订了《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制订分三步进行。首先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起草《意见》草案。草案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的风湿免疫、检验、消化、肾内、血液、内分泌、神经内科及免疫学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初步建议,每一条建议方法均附有基于GRADE法的证据质量分级[1]。草案提交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专家组进行投票评分,计算所有评分(平均值±标准差)作为每条建议的专家认可度,最终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定稿。
一、《意见》制订标准和评价标准
(一)指标和方法学纳入标准《意见》中涉及抗体均为国内普遍使用、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自身抗体以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涉及的自身抗体,综合专家委员会意见讨论形成。参评方法学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室间质评涉及的、国内已上市且广泛使用的以及临床文献中常见方法学。(二)参考文献证据级别评价标准参考文献证据级别共5级:Ⅰ级,使用盲法的大样本(≥)随机对照方法学研究及方法学荟萃分析(meta-analysis);Ⅱ级,使用盲法的小样本()随机对照方法学研究,或未使用盲法的随机对照方法学研究,或采用有效替代标志物的随机对照方法学研究;Ⅲ级,应用相应方法的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Ⅳ级,专家委员会或相关权威的意见;Ⅴ级,专家意见。(三)专家评分标准及统计标准专家认可度评分按Delphi评分进行打分,0分表示完全不赞同,10分表示完全赞同(0~2分反对,3~4分不推荐,5~6分酌情推荐,7~8分推荐,9~10分强烈推荐)。统计后评分平均值7分或回收委员评分未超过下发评分表半数的指标和对应方法学视为抗体检测方法学未形成共识予以排除。《意见》打分表发出48份,收回38份,有效38份。二、自身抗体检测方法专家认可度评分和专家推荐
(一)风湿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风湿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包括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utoantibodies,ANCA)、抗磷脂抗体、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等,见表1。表1风湿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ANA:ANA是一组识别细胞自身抗原成分的抗体的总称,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分型、活动性和疗效评价等方面有重要指示作用。ANA参考检测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testing,IIFT),推荐首选Hep-2细胞为基质并参考猴肝组织基质区分核型的IIFT筛查,采用线性免疫印迹(lineimmunoassay,LIA)、酶联免疫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等方法确认靶抗原;当临床高度怀疑自身免疫病诊断时,不论ANA筛查结果如何,都应进行ANA靶抗原检测[18]。抗可溶性抗原(extractablenuclearantigen,ENA)抗体:一类识别包括Sm、nRNP(主要成分是U1RNP)、SSA、SSB、Scl-70、Jo-1、核糖体P蛋白等在盐水中可溶解抗原的自身抗体。其中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高滴度抗U1RNP抗体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特征指标;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多见于干燥综合征(Sj?gren′ssyndrome,SS)和SLE患者;抗Scl-70抗体对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有诊断意义;抗Jo-1抗体见于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患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之一,与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肝脏受累相关。抗ENA抗体建议直接检测靶抗原或先使用IIFT初筛再确认靶抗原,靶抗原检测建议采用CLIA、ELISA或LIA。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SLE。抗核小体抗体为SLE标志抗体之一,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特别是狼疮肾炎中。建议选择ELISA或CLIA检测。抗着丝粒蛋白B抗体:对系统性硬化症局限型有诊断意义。建议选择ELISA或CLIA检测。因其荧光核型特征明显,在使用IIFT筛查ANA时便能很好地区分,也可选择IIFT筛查再经ELISA确认靶抗原的检测策略。抗PM-Scl抗体、抗Ku抗体、抗PL-7抗体、抗PL-12抗体、抗EJ抗体、抗OJ抗体、抗Mi2抗体:肌炎相关自身抗体,其中抗PM-Scl抗体、抗Ku抗体见于肌炎、重叠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抗PL-7抗体、抗PL-12抗体、抗EJ抗体、抗OJ抗体见于PM,特别是PL-12和PL-7被认为是PM标志抗体但阳性率低;抗Mi-2抗体是皮肌炎特异性诊断标志,抗体阳性患者皮肤症状更严重,但预后较好且对激素治疗反应更佳。上述抗体建议采用CLIA、ELISA或LIA检测。抗双链DNA抗体:SLE诊断条件之一(诊断特异度为95%),并且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程度、肾损害相关,应定期使用相同定量方法检测,以便监测疗效和评价预后。公认的最佳检测方法为IIFT和RIA法(Farr法)[18]。虽然Farr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IIFT,但鉴于实验操作和硬件要求,推荐首选以绿蝇短膜虫为基质的IIFT检测,也可采用ELISA、CLIA或RIA(Farr法)。2.ANCA:ANCA相关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vasculitis,AAV)重要血清学标志。首选以乙醇固定和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为标准基质的IIFT筛查,ELISA确认靶抗原。对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疑诊患者,可采用高质量ELISA或CLIA直接检测靶抗原蛋白酶3和髓过氧化物酶[19]。3.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是与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密切相关的一组自身抗体,也是导致SLE等自身免疫病预后不良的潜在风险因素。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L)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I,aβ2GP1)是APS的诊断和分类指标,建议采用ELISA或CLIA定量检测。通常应检测IgM和IgG亚型,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仍怀疑为APS时,则补测IgA亚型[20]。检测血浆样本时应考虑抗凝剂的稀释作用,样本血小板含量应低于/μl[20]。4.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和抗环瓜氨酸肽(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CCP)抗体等,其中RF和抗CCP抗体已纳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诊断标准。类风湿因子:常见于RA、SS及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也见于感染性疾病和少数健康人群。主要为IgM亚型,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0%~90%,其他亚型(IgA和IgG)对RA的诊断也具有一定提示意义。RF的定量检测建议采用免疫比浊法(immunoturbidimetricassay,IA)、ELISA或CLIA。抗CCP抗体:可识别人工合成的CCP。抗CCP抗体的敏感度与RF相当,但特异度更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RA患者的血清学检出率。建议采用CLIA或ELISA定量检测。5.其他: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型蛋白抗体及其他抗瓜氨酸化抗原的抗体、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抗α胞衬蛋白抗体、M3受体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等均为风湿性疾病相关标志物,其临床意义和检测方法可参考有关文献。(二)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出率,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抗体谱筛查,提升诊断效率,见表2。表2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muscleantibodies,ASMA):高滴度阳性支持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诊断。主要靶抗原是微丝肌动蛋白(包括G-肌动蛋白和F-肌动蛋白),其中高滴度抗F-肌动蛋白抗体诊断Ⅰ型AIH的特异性较高[27]。建议采用以大鼠胃为标准基质的IIFT检测,对F-肌动蛋白ASMA荧光参考猴肝、Hep-2细胞、VSM47细胞等基质的荧光结果,对非F-肌动蛋白ASMA荧光参考大鼠肾、大鼠肝基质的荧光结果辅助判断[27]。2.抗肝肾微粒体1(liver-kidneymicrosomal1,LKM-1)抗体:Ⅱ型AIH标志自身抗体,但检出率较低,也见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LKM-2抗体与药物诱导肝炎相关,抗LKM-3抗体见于丁型肝炎和少数Ⅱ型AIH患者。建议采用ELISA或以大鼠肾和大鼠肝为基质的IIFT检测。3.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livercytosoltype1,LC-1)抗体:Ⅱ型AIH标志自身抗体,但检出率低,也见于丙型肝炎患者[27]。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常与抗LKM-1抗体同时检出,但仍有约10%的Ⅱ型AIH患者仅能检出抗LC-1抗体。目前认为抗LC-1抗体较抗LKM-1抗体对Ⅱ型AIH的诊断更特异。建议采用ELISA或以大鼠肝为基质的IIFT检测。4.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antibodies,AMA):靶抗原为线粒体膜上的9个蛋白亚类(M1~M9)。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PBC)的诊断标志,阳性率近95%。抗AMA-M2抗体诊断PBC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最高。建议采用大鼠肾为标准基质的IIFT并参考大鼠胃、大鼠肝、HEp-2细胞等基质的荧光结果筛查AMA,使用ELISA或LIA区分AMA亚类。5.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solubleliverantigen/liver-pancreas,SLA/LP)抗体、抗Sp抗体、抗gp抗体、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leukemiaprotein,PML)抗体:目前认为SLA和LP是同一抗原,对AIH高度特异,见于Ⅰ型和Ⅱ型AIH。抗Sp抗体、抗gp抗体见于部分PBC患者,均为PBC特异性ANA(特异性95%)。在患者伴有胆汁淤积和特异性ANA荧光模式(核点型或核周型)或ELISA阳性结果(Sp,gp)时可以诊断AMA阴性PBC[28]。抗PML抗体见于PBC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建议上述抗体采用ELISA检测。(三)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cerevisiaeantibodies,ASCA)、抗胃壁细胞抗体(parietalcellautoantibodies,PCA)、内因子抗体、抗麦胶蛋白抗体(anti-gliadinantibodies,AGA)、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tissuetransglutaminase,tTG)抗体和抗肌内膜抗体(anti-endomysialantibodies,EMA)等,见表3。表3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ASCA: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诊断指标,抗体滴度与儿童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ASCA和抗胰外分泌腺腺泡抗体、ANCA联合检测可筛查出大多数CD患者。当仅检测ASCA时建议采用ELISA,当多种自身抗体联合筛查时可选择酿酒酵母为基质的IIFT[34]。2.PCA:自身免疫性胃炎诊断标志,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恶性贫血与其他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35]。建议使用ELISA或以灵长类胃为标准基质的IIFT检测。3.内因子抗体:限制维生素B的吸收,可致恶性贫血(perniciousanemia,PA)及神经系统症状[35]。建议使用ELISA或CLIA检测。4.AGA:AGA与麦胶蛋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细胞表面,活化补体造成肠黏膜损伤。建议使用ELISA检测。5.抗tTG抗体:麸质敏感性肠病重要血清学标志物,是该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测项目[36]。建议使用ELISA检测。6.EMA:识别抗原同样为tTG,因检测基质和方法学不同而命名不同。麸质敏感性肠病诊断的首选检测项目[9]。相较于抗tTG抗体,用IIFT检测抗EMA抗体的特异度更高,但敏感度低。同时检测抗tTG抗体和抗EMA抗体(包括IgA和IgG亚型)可兼顾敏感度及特异度,确保正确率[36]。建议使用以灵长动物肝(最佳基质)、食管和小肠为标准基质的IIFT检测。(四)肾脏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肾脏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GBM)抗体和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receptor,PLA2R)抗体,见表4。表4肾脏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抗GBM抗体:抗GBM型肾小球肾炎的标志抗体,可引起包括肺-肾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病。建议使用ELISA或以灵长类肾、肺为标准基质的IIFT检测[40]。2.抗PLA2R抗体:靶抗原为肌肉型(M型)磷脂酶A2受体1,广泛分布于肾足细胞表面和多种组织器官中。抗PLA2R抗体是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高度特异的血清学标记物,抗体滴度可用来监测疾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高滴度抗体预示肾功能减退的风险增加。建议使用ELISA和以转染细胞为基质的IIFT检测[41]。(五)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相关自身抗体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见表5。表5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相关自身抗体: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neurologicalsyndromes,PNS)抗体由肿瘤免疫诱导产生并在远离肿瘤原发病灶或转移灶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发挥效应。每种PNS都可出现1种以上的神经元自身抗体,包括:识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核的抗Hu抗体、抗Ri抗体和抗副肿瘤抗原Ma2(paraneoplasticantigenMa2,PNMA2,也称Ma2/Ta)抗体,识别浦肯野细胞胞质的抗Yo抗体以及抗amphiphysin抗体、抗CV2/坍塌反应调节蛋白(collapsinresponsemediatorprotein5,CRMP5)抗体等。抗Hu抗体:靶抗原Hu蛋白为RNA结合蛋白,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细胞核内。抗Hu抗体是最常见的副肿瘤性神经元特异性抗体,主要见于副肿瘤性感觉神经病及副肿瘤性脑脊髓炎,常见于小细胞肺癌、成神经细胞瘤和前列腺癌等。抗Ri抗体:靶抗原Ri蛋白为高度保守的碱性RNA结合蛋白Nova1和Nova2,位于中枢神经元细胞核中。抗Ri抗体主要见于大脑、脑干、脊髓功能紊乱,共济失调,少见于感觉、运动感觉及运动神经病,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和膀胱癌等。抗Yo抗体:靶抗原Yo蛋白包括小脑变性相关蛋白CDR34、CDR52和CDR62三种,分布于小脑浦肯野细胞胞质并呈高表达。抗Yo抗体多提示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常见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宫癌。抗Ma2/Ta抗体:Ma抗原包括3种高度同源蛋白,均位于神经元核仁中,其中核蛋白Ma2/Ta是抗Ma2/Ta抗体的靶抗原。该抗体与脑干脑炎、边缘叶脑炎相关,常见于睾丸癌。此外,一部分小脑共济失调的肺癌患者也能检测到该抗体。抗CV2/CRMP5抗体:靶抗原CV2蛋白主要分布于少突胶质细胞胞质中,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成人脑组织。该抗体与小脑变性、副肿瘤性脑脊髓炎相关,常见于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等。抗amphiphysin抗体:靶抗原amphiphysin蛋白位于突触内囊泡膜上,参与神经递质的分泌和摄取。抗amphiphysin抗体最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为副肿瘤性僵人综合征、副肿瘤性脑脊髓炎、感觉神经病和肌阵挛等,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目前国际普遍认可PNS相关自身抗体需采用至少2种非相关方法学进行检测,当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同时检测出高滴度相关抗体时可作为确诊异常的标志[48]。上述抗体建议采用以灵长类小脑、小肠和胰腺为基质的IIFT筛查,使用LIA确认靶抗原。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decarboxylase,GAD)抗体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acidreceptor,NMDAR)抗体等,与僵人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脑炎等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抗GAD抗体:可见于僵人综合征患者体内,靶抗原GAD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合成的关键限速酶,主要表达于脑灰质、胰岛β细胞等组织和细胞中。除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辅助诊断价值外,抗GAD抗体还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检测指标[48]。由于僵人综合征患者和部分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故高滴度的抗GAD抗体对僵人综合征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该抗体也见于部分患有边缘性脑炎的胸腺瘤、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拟诊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患者,建议采用以灵长类小脑为基质的IIFT筛查,使用ELISA或LIA确认靶抗原。抗NMDAR抗体:靶抗原是突触受体NMDARNR1亚基的细胞外区域,参与信号传导和突触可塑性调节。该抗体是抗NMDAR脑炎的特异性标志物,已被纳入相关诊断标准中[49]。另外,在卵巢畸胎瘤患者体内也可检测到该抗体。对于大多数患者,抗NMDAR抗体的鞘内合成比较突出,单独检测血清抗体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建议平行检测脑脊液。因NMDAR为细胞膜受体蛋白,抗体识别表位为构象表位,建议采用以转染细胞为标准基质参考啮齿类小脑基质荧光结果的IIFT检测。(六)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甲状腺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见表6。表6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甲状腺疾病相关自身抗体:作用靶器官为甲状腺,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peroxidaseantibody,TPOAb):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联合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建议采用CLIA或ELISA检测。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标志,其持续存在对Graves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建议采用CLIA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主要用于疑似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诊断,常与TPOAb同时检测,也可作为产后甲状腺炎、无痛性Graves病等甲状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建议检测方法是CLIA或ELISA。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是Graves病诊断标志,敏感度约为90%,特异度可达99%,并且抗体滴度还可作为预后和治疗的重要参考[59]。建议采用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或ELISA检测。2.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识别胰岛β细胞不同抗原成分,是评估胰岛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损害及疾病诊断分型的重要指标。抗胰岛细胞抗体(isletcellautoantibodies,ICA):用于确诊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鉴于ICA分析结果在不同的胰腺组织、标记方法、孵育时间、湿度以及不同生物学家的解释中变化很大,ICA是检测难度最大且方法学难以标准化的胰岛自身抗体[60]。建议首选以灵长类胰腺冰冻组织切片为基质的IIFT检测,也可采用ELISA检测。抗酪氨酸磷酸酶(insulinomaassociatedantigen2,IA2)抗体:胰岛自身免疫活动的早期标志物,可作为T1DM、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LAD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抗IA2抗体的出现预示病情进展迅速,对T1DM诊断、预测及治疗监控有重要临床意义[60]。建议采用CLIA、ELISA或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抗GAD抗体: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是诊断T1DM和LADA最敏感的免疫指标,在年龄较大T1DM儿童患者和迟发型患者中多见,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具有辅助诊断价值[48,60,61]。抗体滴度在LADA患者中可反映病程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衰退情况,高抗体滴度的LADA患者应及早进行胰岛素治疗以保留残存β细胞功能。对T1DM、LADA拟诊患者建议采用ELISA或LIA检测。抗胰岛素抗体(insulinautoimmuneantibodies,IAA):是T1DM的免疫学指标之一,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中阳性率较低,也见于部分甲状腺疾病[60]。建议采用CLIA或ELISA检测,应注意现有检测方法不能区分疾病相关的IAA还是因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而产生的IAA。(七)自身免疫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和抗表皮基底膜(basementmembranezone,BMZ)抗体,见表7。表7自身免疫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推荐1.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天疱疮疾病标志抗体,主要靶抗原是桥粒芯糖蛋白1(desmogleins1,Dsg1)和桥粒芯糖蛋白3(desmogleins3,Dsg3)。构成细胞桥粒的Dsg1和Dsg3均为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参与上皮细胞间联合。Dsg1主要分布在表皮和黏膜表面,其次为基底层;Dsg3表达于整个黏膜上皮,表皮上仅分布于基底细胞附近。抗Dsg1抗体是落叶型天疱疮相关自身抗体,抗Dsg3抗体是寻常型天疱疮的标志性抗体,2种抗体的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相关。2.抗BMZ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pemphigoid,BP)相关自身抗体,主要靶抗原是跨膜蛋白BP抗原(BP)和BP抗原(BP),其他识别抗原还包括层黏连蛋白1、层黏连蛋白5、β4整合素和Ⅶ型胶原等。BP和BP共同构成半桥粒,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和基底膜间,参与连接基底层和基底膜。抗BP抗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呈正相关,而抗BP抗体被认为是继发产物,可加重炎症反应[68,69]。上述抗体建议使用灵长类食管、舌、盐裂皮肤为基质的IIFT初筛,使用ELISA进行靶抗原确认和抗体水平监测。本共识是根据已有的证据和专家观点达成,供参考而非强制性措施。临床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和采用。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鲍嫣(海*医院转化医学中心)、蔡枫(上海中医医院检验科)、曾常茜(大连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系)、陈同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免疫科)、崔天盆(医院检验科)、崔勇(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邓小虎(医院风湿科)、范列英(上海医院检验科)、郭建萍(医院风湿免疫科)、胡朝*(医院风湿免疫科)、胡成进(医院实验诊断科)、胡凡磊(医院风湿免疫科)、贾汝琳(医院风湿免疫科)、贾园(医院风湿免疫科)、姜傥(医院检验医学部)、靳洪涛(医院风湿免疫科)、鞠少卿(医院检验科)、赖蓓(医院风湿免疫科)、李霞(大连医科大学免疫系)、李永哲(医院检验科)、栗占国(医院风湿免疫科)、刘海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验科)、刘彦虹(哈尔滨医院检验科)、梅轶芳(哈尔滨医院风湿免疫科)、欧启水(福建医院检验科)、秦雪(广西医院检验科)、沈立松(上海交通大医院检验科)、沈燕(医院检验科)、王兰兰(医院实验医学科)、夏晴(*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续薇(医院检验科)、闫惠平(首都医科医院临检中心)、严冰(医院风湿免疫科)、于峰(医院肾内科)、张缪佳(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赵义(医院风湿免疫科)、郑文洁(医院风湿免疫科)、朱平(医院临床免疫科)执笔人:贾汝琳(医院风湿免疫科)、贾园(医院风湿免疫科)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没有利益冲突选自中华检验医学杂志,,43(09)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