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觉得退休了,生活无忧,不会有什么压力,但其实不少退休族赋闲在家,除了平时“买汰烧”、带小孩,压力可不小。研究发现,老人心理压力大,会损伤大脑健康,让大脑变小。长期情绪紧张,最终影响认知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和情绪。还会诱发精神障碍,比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心理障碍等。有研究表明,八成的内科疾病都与“压力”有关!
适时适度地释放压力很有必要。近日,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了“”健康生活理念,其中就建议每天给自己5分钟发呆时间,一时间“发呆”成了网络热搜词。发呆这门“技术活”到底有哪些好处?发呆还有正确姿势你知道吗?快来了解下~
八成疾病都与“压力”有关!
压力有一部分源自于社会、生活中的繁杂琐事,也有一部分萌生于自己内心。有调查研究表明,有75%~90%的初期内科疾病,都是由压力引起的。而且,一些慢性疾病更是会随着压力的催化而变得更为严重。
1
消化系统疾病
压力大的时候,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吃不下饭,或者胃痛、胃胀。我们的消化系统对压力很敏感,长久下去,就会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肠癌、胃癌。
2
心脑血管疾病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生活在极度压力状态下的人比无忧无虑的人突发心脏病的几率要高4.5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长期处于压力中可能导致头晕、心跳不规则,以致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3
影响泌尿系统
压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很常见,比如考试时候,很多人总想上厕所,有时候其实不一定是生理需要,这就是压力对泌尿系统的一种影响。
4
杀死脑细胞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研究发现,学习新信息的时候,负责情感和记忆的大脑海马区域会不断产生新的神经细胞。而持续压力不但会阻止该大脑区域产生新的神经细胞,还会影响其连接速度。更重要的是,仅仅一次压力事件就可能破坏大脑海马区新产生的神经元。
5
影响免疫系统
长期处于压力之中,免疫系统必然会受到影响。比如,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压力大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冒。
6
催生将*肚
很多工作族吃的不多,但是结果变胖了,这就是一种“过劳肥”。如果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又很少去运动,人体内脂肪酸上升就会刺激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又让这些脂肪酸合成脂肪,积存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存积在肚子里就成了“将*肚”。
7
催生糖尿病
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8
伤皮肤,人变丑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能释放过敏因子的肥大细胞,出现过敏症状。表现在皮肤上就出现了红疹、瘙痒等速发型过敏症状。而且对于女性来说,压力也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诸如月经不调、暗*色斑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女性皮肤。
9
血压升高
有些人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容易给自身施加过多的压力,从而产生血压升高等现象。时间长了,轻者会出现紧张、失眠、急躁、口干、大便干等症状,而严重的则可能患上高血压;而那些原本就有高血压的患者,则会变得血压不稳定,病情得不到很好地控制。
生活总有繁忙劳累的时候,而人也是需要休息的,紧绷的弦易断,张弛有度才能更加坚韧。累了倦了,不妨停下来,给自己解解压吧!那有什么轻易就能做到的解压方法吗?
发呆是最简单的减压方式!
可别小看发呆的功效,每天发呆5分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提出的“”健康生活理念之一,也是官方认可的健康生活理念。
“”健康生活理念:
●建议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的发呆时间;
●每天运动1小时、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这里的“发呆”更多的是指“静思”,主动的放空思绪,思维清晰,双目有神。类似于书画前的凝神静气、瑜珈的冥想,在“静思”中体会身体与心灵的完全放松。
发呆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自发式、无意识的行为。对事物熟视无睹,表现为发愣、漫不经心、不产生任何反应;
●另一种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操作。自己控制并放空大脑,有意地不去思考或想事情,只是静静地呆着,让大脑放松、清零,短暂地不思考和应对眼前的事物。
无论是哪种发呆,都是大脑对于外界事物零反应的一种自我调节或应对,也是一种自发的安静和清空状态,属于神经系统的自我保护和调适。
发呆有六大好处~
好处一:集中精力
如今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很多人感觉精力跟不上,出现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等症状。当你出现无法集中精神的状况时,不如发发呆,让大脑有所“缓冲”,有助于后续精力更加集中。
好处二:活跃脑细胞
人在发呆时,脑电波只有8~14赫兹,这时人的意识活动减弱,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让平日里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片刻休息。同时,长期坚持发呆,还可以使大脑皮层的灰质变厚,脑细胞活跃程度提高。
好处三:释放压力
处在发呆状态下的人会突然不愿意思考,使自己停滞在一个安静的氛围里,忘记一切。懂得适时发呆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可以放开所有,不再有烦恼和忧愁,整个空间都属于自己的。因此,发呆时人是轻松、快乐的,是最没有压力的。
好处四:减轻焦虑
发呆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对于减少焦虑有着明显的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常处于松弛反应状态,能有利于对抗各种易怒、爱争强好胜、易急躁、时常感到慌张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性格特征。
好处五:缓解疲劳
当人体在安静环境中处于松弛状态时,其心脏泵血量会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发呆时,肌肉会处于放松状态,四肢温暖,新陈代谢水平下降,促进合成代谢及有关激素诸如胰岛素的分泌。还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由此产生深度的放松。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就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好处六:激发创造力
发呆时,大脑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而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有研究显示,发呆能使大脑白质活动明显增加。白质活跃意味着更能看清事物间联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从而增强创造力。
什么时候适合发呆?
发呆对环境、时间等条件要求较少,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节奏和需求来进行调节。
利用碎片化时间发呆:
?退休族为带孙辈而感到疲惫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停下来歇一歇,把自己放空冥想放松一下,舒缓紧张的身心,以减轻自己的疲劳度;?忙于“买汰烧”的阿姨爷叔,在吃完饭后不用急于洗碗,可以利用饭后的时间发发“饭呆”,减轻家务事所带来的忙碌感。?出门办事,可以利用乘坐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发发呆。在一个任务结束后,或两个任务间的空档等零星时间,只要不影响接下来的事情,都是可以发发呆、休息一下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下不宜发呆,例如开车等红灯、搭乘自动扶梯时或排队前进中。强制定时,培养发呆意识:
有些人一做起事情来就会很专注,绷紧着一根弦,也不知道即使放松休息一下,这时就可以在手机上设个闹钟,每隔50分钟用来提醒一下自己,起身动一动,给花浇浇水,伸个懒腰什么的,慢慢地去培养自己的自主发呆意识就可以了。发呆也有一套正确姿势!
挺直后背
虽说发呆的姿势只要自己感到放松和舒适就好,但当人真的“瘫坐”在沙发上时,看似放松实则会压迫到某些神经和骨头,反倒是挺直后背更能滋养脊柱,让人处于放松状态。因此,找一张椅子正坐、盘腿席地而坐,或是直身站立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记得挺直后背,肩膀下沉即可。
闭上眼睛
闭眼时,不仅可以缓解眼部疲劳,而且眼前一片漆黑也能更加集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五感中的视觉暂时关闭以后,人的听觉、嗅觉等功能也会对外界事物变得更为敏感,能够更好地体察自己的身体状况。
配合腹式呼吸
平静下来后,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主动地吸气或呼气,选择一个感受突出的地方,通常这些地方有鼻子、胸腔、腹部等位置,深切感受该处呼吸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进行多次缓慢腹式深呼吸,不但可以减压,也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
放空大脑
有些人可能一时无法平静下来,活跃的大脑中总是会跳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思绪,扰乱内心。这时无需排斥,只需意识到自己又胡思乱想了,然后渐渐转移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呼吸上即可。而为了能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得到更好的放松,可以试着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轻松愉悦的场景。
发呆并非越长越好,一次别超过5分钟:发呆帮助人们放松精神、缓解压力,但它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长时间屏蔽外界信息,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建议每次发呆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老人长时间发呆,
需警惕两种情况!
正常人适当发呆,的确可以缓解情绪,放松心情,但倘若老年人长时间无意识地处于发呆状态,则需引起重视,警惕以下两种情况:
1
脑缺血
退休族经常出现“想说又说不出来、一下子愣住了”等类似发呆的情况,这很有可能是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还有可能是心血管类疾病,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
2
老年性抑郁
退休后,生活方式产生了转变,一时不适应会导致一些老人产生无法自处的现象。脱离社会,交际圈也变小了,烦恼家里家外的琐事,有时还帮不上忙。长时间无法排解这种心理,得不到倾诉,就会渐渐变得抑郁或自闭。
因此,子女也需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