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引言有一天,我的学生建议我写一本关于思维模式的书。他们希望人们能从我们的研究成果中学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过上更为美好的生活。其实我很早之前就想这么做了,因此自那之后,写好这本书便成了我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儿。作为心理学类书籍,本书向人们展示了信念的重要性。不管是我们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信念,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否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本书还阐释了改变人们的信念即——使是最简单的信念,也会形成深远的影响。通过本书,你将懂得关于自身的一个简单想法——我们从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将如何指引生活走向。事实上,观念对现实的影响能够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对自身个性人格的认识大多源于这种“思维模式”。此外,那些阻碍你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因素也多从中而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书籍解释过这种思维模式,向人们展示如何在生活中加以利用。读完这本书,你会顿悟那些科学艺术巨匠、体育明星、商界杰出人士与那些错失成功良机的人们的区别。你会理解你的另一半,你的老板,你的朋友和你的孩子。你会明白如何发挥自己和孩子们的潜能。我很荣幸能与各位分享我的成果。除了引用我研究里的人物,我在每章都穿插了一些从报刊、新闻报道以及我自身经验中选编的人和事。因此诸位读到的是鲜活的事例。(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书都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和个人信息;为了清晰阐明观点,某些事例中的人物是由现实中的多个人物拼凑起来的。部分事例和对话是通过回忆写成的,我也尽自己所能将之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在每个章节末尾以及最后一章,我都概括了一些实用方法。读者可以掌握并利用这些方法认清什么是指引你生活的思维模式,它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按照你的意愿改变它。关于本书语法,我想表明,虽然我熟知语法规则,也乐于遵循,但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并未完全按照语法要求行文。有时一句话我以“并且”和“但是”开头,我在句尾使用介词,在一些要求使用单数“他”或“她”的语境里我使用复数“他们”。我这么做是为了使文字读来更加通俗易懂。因此,我希望那些对语法要求甚髙的读者能够予以谅解。借此机会,我想感谢对相关研究和本书的出版作出贡献的人们。我的学生们使这项研究工作充满了乐趣。我从他们身上受益颇丰,我也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斩获。我还想感谢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支持的机构组织:威廉·格兰特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教育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协会,以及斯宾塞基金会。在此,我还要感谢兰登书屋的工作人员,包括韦伯斯特·杨、丹尼·蒙纳克和汤姆·派瑞。我尤其要感谢本书编辑卡罗琳·萨顿女士。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使得本书独具风格。除此之外,我也由衷感激我的代理人吉尔·安德森先生以及我们的联络人海蒂·格兰特女士。感谢所有给予我灵感和反馈的人们,特别致谢要给予保利·舒尔曼、理查德·德维克和玛丽安·帕琴。感谢他们对本书提出的全方位深入见解和意见。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丈夫戴维。他对我的爱意和激情令我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我的这部作品主要讲述自我成长,我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我希望本书对广大读者也有所帮助。第一章思维模式当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研究员时,遇到了一件改变我一生的事情。当时我痴迷于弄清人们如何应对失败,于是我决定通过观察学生如何与难题作斗争来进行研究。我将孩子们领进一间教室,先让他们平静下来,摆脱紧张情绪,然后丢给他们一串难题。起初的几道题比较简单,接下来的题越来越难。这些孩子先是嘀咕几句,不久急得满头大汗,最后在难题的“折磨”下束手无策、树起白旗。与此同时,我观察他们应对难题的策略,琢磨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感觉。我以为孩子们在应付困难时的表现会各有不同,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在思考这一系列难题时,一个10岁的小男孩把椅子往前挪了挪,搓了搓双手,吧咋着嘴唇,大声说道:“我喜欢挑战!”另一个小孩则急得满头大汗,但他却抬起头,用一种满意的神情看着我,自以为是地说:“你要知道,我本以为这个问题能让我长见识来着!”这些孩子都怎么了?我不禁奇怪起来。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要么正视失败,要么回避失败,却从来没想过有谁会喜欢失畋。难道这些孩子都是外星人,还是他们另有所谋?每个人都有崇拜的偶像,他们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些小孩子就是我的偶像。显而易见,他们明白一些我尚未参透的事理,因此我下决心要一探究竟——搞清楚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能将失败转化为天賦。这些孩子们到底知道什么?他们懂得人类的品质(例如智力水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提高的。这正是他们在做的事情——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但没有在失败的打击下气馁,甚至压根儿没觉得自己失败了,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相比之下,我却以为人的品性是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一个人要么聪明,要么愚笨。而失败就意味着你是个傻瓜,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能不惜一切代价做个常胜将*,那么你就能一直聪明下去。拼搏、犯错、坚持不能与成功同在。人的品质能否后天养成还是天生注定,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意味着什么却是个新的议题:认为自己的智商或个性能逐步培养还是固定不变会分别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首先来谈谈关于人类本性这个长久以来被激烈争论的话题,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何人与人如此不同?创世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和行为就大相径庭,彼此的境遇也各有好坏。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人会问,为何人与人如此不同——为什么有些人更聪明或更高尚——是不是存在什么东西把人们永远地区分开来。专家学者对此各持己见。一部分人认为,一种强大的生理基础使得这些差别无法避免并且不可改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所谓的生理区别包括头颅上的隆起部分(颅相学)、头颅的大小和形状(头骨学)以及今日所称的基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些差异存在于人们各自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职业训练或学习方法之中。令人吃惊的是,学界泰斗、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Binet)就是这一看法的集大成者。智商测试不就是用来归纳总结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智力水平的吗?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早期,法国人比奈在巴黎工作期间发明了这一测试,用来识别未从巴黎公共学校体系中获益的孩子,从而有关部门能制订出新的教育计划使他们走上正轨。比奈并不否认孩子们的智力彼此不同,但他认为智商能通过教育和练习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下面这段话引自比奈的一部主要著作《儿童发展的新理念》(ModernIdeasAboutChildren),它概括了对成百上千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研究成果。当代少数几位哲学家声称一个人的智力拥有无从改变、无法提高的特质。我们必须对这种野蛮的悲观主义观点加以驳斥并积极应对,事实证明,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最重要的是通过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能够提高注意力,增强记忆,锻炼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会变得更加聪明。谁说得对?如今,绝大多数专家都同意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天生或后天、基因或环境等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从观念上,两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未间断过。事实上,正如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Gottlieb)所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基因不仅仅与外部环境相互协作,还需要外界的输入使之正常运作。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人们在终身学习和大脑发展方面的潜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陚。人们的性情和天资也许是与生俱来,彼此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发展是由经验、训练和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当代智力研究专家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写道,决定人们能否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因素“不是某些固定不变的先天能力,而是后天有目的的全身心投入”。用他的前辈比奈的话说就是,“小时候最聪明的人长大后不一定还是最聪明的。”你手上的一把牌专家学者在科学问题上各抒己见是一回事,而理解这些观点如何对你产生影响则是另一回事。20年来我的研究表明,你选择的观念将深远地影响你的生活方式。它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以及你能否得到自己珍视的东西。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一个简单的观念如何能改变你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你的一生?以僵化的思维模式,确信自己的性格品质无法改变,会人为地制造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紧张状态。如果你的智力有限、性格固定、道德品性不变——那么,你最好证明自己能够将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你完全无法接受看上去或感觉缺少这些最基本的品质。我们中的一些人从小就受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还是个孩子时,我就很看重自己是否聪明机灵。但把这种僵固式思维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的,是我六年级时的老师威尔森夫人。跟阿尔弗雷德·比奈不同,她坚信一个人的智商说明一切。我们在班上的座位根据智商高低进行排列,只有智商最髙的学生才能得到老师的信任,才有机会举旗子、拍黑板擦、给校长捎口信。暂且不说威尔森夫人每天令人倒胃口的指责和批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她在全班学生中营造出了一种可怕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须追求一个强烈目标——表现得聪明点儿,别出丑。每次她给我们测验,或叫我们回答问题时,我们都会战战兢兢,生怕出一丁点儿差错。在这种情况下,有谁会在乎甚至喜爱学习本身呢?我见识过很多人都怀揣着需要证明自己这一强烈的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场合,在人际交往中。每种情形似乎都在印证他们的智力、品格或个性。每个情况都在接受评价和鉴定: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起来聪明还是愚笨?我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感觉像个胜利者还是窝囊废?但是,我们的社会不就是看重智力、品格和个性吗?想要拥有这些品质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的确如此,但是……在僵固思维模式里,这些品质代表的只是你手上的一把牌,而你总是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这是一把同花顺,却在内心深处担心这只是一对10。然而,在另外一种思维模式中,这把牌(不论是什么)仅仅是你走向成功的起点。这种成长式思维的观念基础就是,你的基本品质可以通过努力得以不断培养和提髙。尽管人们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包括天生的才能和资质,或兴趣和性情气质,但每个人都能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是不是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相信任何人都能做其想做、成其想成,任何人只要有适当的动机或接受一定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潜力是未知的(并且不可知);在多年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激情洋溢的追求下,一个人能取得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你知道当时的人们以为年幼的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只是普通孩子吗?你知道身为最伟大的高尔夫球手之一的本·霍根曾经是个身体运动极不协调、粗野无理的小孩吗?你知道,几乎位列所有版本的20世纪最著名艺术家排行榜的摄影家辛迪·雪曼,并没有通过自己的第一门摄影课程吗?你还知道,由于被认为缺乏才华,曾经有人建议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杰拉尔丁·佩奇在成名前放弃演艺事业吗?从上述的例子中,你可以看到“相信个人品质可以发展提高”的信念能够创造出学习的激情了吧。当你能变得更优秀时,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重复证明自己原本有多出色呢?为何隐藏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大胆面对、勇敢克服呢?为什么指望那些只能保护你的自尊心的朋友或伙伴,而不去相信还能帮助你在挑战面前不断成长的人呢?为何苦苦追寻已被证实的真理,而不去尝试那些可以锻炼自己的事情呢?不断超越自己,即使在逆境中也誓不放弃的激情就是成长式思维模式的精髄。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容许人们在人生最富挑战的时刻依然能绽放自己。悲惨的一天?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如何起作用,请想象尽可能生动地勾勒——你是位年轻人,有这么一天过得糟糕透顶:一天,你去上一堂很重要的课,而你也很喜欢这门课程。教授分发了评阅过的期中试卷,你只得了C+,你失望至极。那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你发现自己得了张违章停车的罚单。挫败感油然而生的你打电话给挚友,打算倾诉心中苦闷,谁知却被好友委婉地拒绝了。你会怎么想?你有什么感觉?你将怎么做?当我问及拥有僵化思维模式的人时,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我是个十足的失败者。”“我是个白痴。”“我是个窝囊废。”“我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是个蠢货,所有人都比我好。”“我就是一堆烂泥。”换句话说,他们会把发生的这些事直接看做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标尺。他们也会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真可悲。”“我没有自己的人生。”“楼上有人不喜欢我。”“这个世界是不会放过我的。”“有人要毁了我。”“没人爱我,所有人都对我恨之入骨。”“人生本来就很不公平,所有努力都是徒劳。”“人生是悲剧,我太蠢了,从来没有好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拜托,是有什么攸关生死的大事或毁灭性的灾难发生了吗?还是仅仅因为得到了一个不理想的分数,收到一张罚单和打了一个不太愉快的电话?这些人只是没有自信心,还是背负着“时刻证明自己”这一包袱的悲观主义者?两者都不是。当他们没有面对失败时,他们觉得自己充满价值,积极乐观,头脑聪明,受人瞩目——与成长式思维的人一样。那么他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不会费时费力把任何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也就是说,不要再让任何人来衡量和评价你。)“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把自己灌醉。”“随心所欲地吃东西。”“如果有机会,冲某人吼几声。”“吃巧克力。”“边听音乐边撅嘴生气。”“坐在衣橱里。”“跟某人打一架。”“大声哭出来。”“摔东西。”“还能怎么样?”还能怎么样?你知道,当我设计这“悲惨的一天”时,我特意将分数定为C+而不是F。这是场期中测试而不是期末;是张停车罚单,而不是一场车祸;你是被婉拒,而不是被断然拒绝。因此,并没有什么灾难性的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僵固式思维的人依然会感受到彻底失败的打击和回天乏力的沮丧。当我向成长式思维的人描述同样的场景时,他们的回答却截然不同。他们会这样想“我上课时还要再努力些,停车时要多加留意,我朋友是不是今天也很不顺利?”“C+说明我必须在这门课上多花些精力。不过我至少可以利用剩下的半学期将成绩拉上来。”类似这样的回答还有很多很多,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我要表达的意思。现在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着手应对的,其答案简洁直白。“我会更努力准备这门课的下次测试(或换种学习方式)我会及时缴纳罚款,下回跟好友聊天时,我会把事情搞清楚,让我们和好如初。”“我会反省这次考试是哪里出了错,下决心做得更好。我会缴纳罚款,并打电话告诉朋友那天我的心情很不好。”“写下篇论文时更加用心,跟老师谈谈。停车时更小心,或对这张罚单开得是否正确提出质疑。搞清楚我朋友发生了什么事。”你不必为这些事情感到烦恼。得到一个低分、被朋友甚至自己爱的人拒绝,这类事情并不好玩儿,没人会乐意遇到这些事,感觉心烦也是很自然的。然而,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不会就此对自己下结论,给自己贴标签,或者干脆灰心丧气、甩手不干。尽管他们也会痛苦压抑,但他们已准备好承受风险,迎接挑战,并且会锲而不舍。崭新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吗?我们有许多至理名言强调冒险的重要性和坚持的力量,比如“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不要放弃尝试,直到成功为止”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顺便说一句,我很髙兴得知意大利人也有这种说法)。真正让人诧异的是那些有僵固式思维的人却不同意这种观念。对他们而言,是“不去冒险,就不会失败”“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成功,也许你就没有取得成功的本事”“如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许它就不该破土动工”。也就是说,冒险和努力会暴露你的不足之处,并且告诉世人你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事实上,僵固式思维的人鄙视努力的程度真有点儿让人瞠目结舌。另一个新鲜的方面就是,人们对冒险和努力的观念是从他们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中发展而来的。并不是说有些人碰巧认可挑战自我的价值和努力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信念直接来自成长式思维。当我们教给人们成长式思维模式、强调注重成长过程时,关于挑战和努力的概念也随之而来。同理,并不是有些人碰巧厌恶挑战和努力。当我们向人们灌输“才华或品质是恒常不变的”这种僵固式思维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惧怕挑战,鄙夷努力。在各大书店的书架上,我们经常能看到题目类似于“世界最成功人士的十大秘诀”之类的书籍,并且书中会给出很多有用的小窍门。但这些条条框框经常只是一些互不相关的警示或告诫,那些倡导诸如“敢于冒更多风险!”或“相信你自己!”的书籍只会让你一味地崇拜那些能够做到的人,却不能明确地告诉你如何将这些告诫融入你的意识和行动之中,或你要怎么做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因此读过这类书后,你往往也就是心潮澎湃了几天,但依然无法领会成功人士的秘诀,也无从付诸实践。与这种情况不同的是,当你开始明白僵固式思维与成长式思维之间的区别时,你就会了解每件事是怎样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认为你的品质是无法改变的观念会如何左右你的思想和行为,而坚信你的才华可以被不断培养的信念又将带来怎样的想法和行动,这两条路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所说的“啊哈!”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当我们教给人们这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时,我经常能看到他们脸上恍然大悟般的喜悦。读过我研究成果的人也经常写信告诉我他们的感想和体会。他们认清了自己的想法:“当我阅读您的文章时,我几乎不停地重复着“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他们也理清了思维方式与日常行为之间的联系:“你的文章让我番然醒悟。我觉得自己就像发现了宇宙的奥秘那样!”他们也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处于改变之中:“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想法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种感觉太激动人心了。”他们还将这种新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传递给其他人:“您的成果让我改变了与儿童的交流方式,也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教育事业。”或“我只是想让您知道,您杰出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给成百上千的学生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影响。”自我洞悉:谁能确切了解自身的才能和局限?也许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爱因斯坦或贝多芬,但他们会不会夸大自己的本事,从而尝试那些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实际上许多研究都表明,人们对估计自身的能力很不在行。最近我们作了一项实验,看看哪些人的估计最不准确。毋庸置疑,我们发现总体而言,人们都很不了解自己的实际表现和才能。但绝大多数估计不准确的人都存在僵固式思维,相反,那些有着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对自身表现的估计却惊人的准确。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一现象是有道理的。像那些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一样,如果你相信能够不断提髙自己,那么你就会坦然接受关于你目前能力水平的准确信息,即使这一信息不那么令人愉快。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像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那样喜欢学习的过程,那么你就需要关干自身才能的准确信息,从而使学习更加高效。然而,如果关于你才能的评价非好即差——这正是思维僵固的人持有的想法,那么刻意扭曲事实就几乎无法避免了。有些人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些人会为自己的不足或失败寻找各种借口。但如果你没意识到自己是在强词夺理的话,你就根本不可能真正了解你自己。在《杰出的头脑》(ExtraordinaryMinds)一书中,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总结出卓越人士有种“能准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弱点的特殊才能”。有意思的是,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似乎就有这种才华。下文提要杰出人士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拥有化挫折为成功的能力。研究创造力的学者也同意这一观点。在一项有名学者参与的投票调查中,取得创新成就的第一要素获得了广泛认同,这个首要因素正是成长式思维创造出的坚持不懈和韧劲儿。也许你又要问,一个信念怎么会带来这么多变化——热爱挑战,相信努力,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以及更大的(和更有创新性的)成功?读完下面的部分,你就会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两种思维模式如何改变了人们努力的目标和他们对成功的认识;它们如何改变失败的定义、意义和影响;以及他们如何改变努力在最深层面上的含义。你会更为清楚地看到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学校里、在体育运动中、在工作上和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会明白思想和行动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变它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你的思维模式属于那种类型?以下是关于智力的阐述,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你是否同意这些说法。1.智商高低能基本代表你这个人,而你对于智商几乎无法加以改变。2.虽然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却无法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3.不管你目前的智商水手如何,你都能或多或少地改变它。4.你总能使自己的智商水平发生较大的改变。以上说法中,1和2代代表了僵固式思维者的想法,而3和4则反映了成长式思维者的心态。你更同意哪张思维模式?你也许会二者兼而有之,但大多数人都会倾向于其中一种类型。除了智商,你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将上述问题中的“智商”换成“艺术才能”“运动天赋”或“商业技能”。试试吧。不仅仅是能力,你对个人品质问题的回答也能反映出你的思维模式。请阅读下面关于个性和品格的阐述,并回答你是否同意这些观点。1.你天生就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且没什么能改变这一状况。2.不管你是哪种人,你都能有较大改变。3.你的做事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决定你个性特点的主要因素却无法改变。4.你总能改变那些决定你属于哪种类型的人的特质。在这里,同意1和3的人属于僵固式思维者,而同意2和4的人属于成长式思维者。你更同意哪种描述呢?这些回答跟你在前述智商方面的答案有没有区别?差别可能存在。因为遇到但是“个性思维”只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