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neurosyphilis)是梅*螺旋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慢性临床综合征,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变,主要与受累的责任病灶相关。既往研究认为神经梅*为梅*晚期的表现,而现研究表明神经梅*可在初次感染后的任何时间出现。近年来神经梅*发病率逐渐增加,不典型表现增多,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漏诊及误诊率高。目前尚无神经梅*诊断的统一标准。现就与神经梅*诊断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流行病学神经梅*在我国曾一度销声匿迹,但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性观念的改变、高危性行为的出现(如男男性行为)以及HIV病*的传播,神经梅*再度出现并呈逐年增多趋势。
目前关于神经梅*的报道多为病例个案或系列病例报道,尚无基于人群的大规模研究。研究表明,神经梅*与人种及性别相关,中年男性为神经梅*的高危人群,男性患者为女性患者的4-7倍,平均发病年龄为48.1岁。关于梅*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梅*螺旋体存在亲神经菌株,年建立起梅*螺旋体tpr和arp基因分子分型系统,14a、14d/f、19d/c与神经梅*相关,14d/f在我国具有流行优势。约20%未经治疗的梅*患者可发展为无症状神经梅*,后者中10%可进展为有症状神经梅*,并随时间延长其比例呈增长趋势。研究表明,近年神经梅*的潜伏期较既往明显缩短,经不规范治疗的梅*患者,麻痹性痴呆的发病时间较未经治疗的患者缩短4年,考虑同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有关。
2临床表现神经梅*依据病理改变可分为间质型神经梅*和实质型神经梅*。在临床工作中,典型的神经梅*主要分为以下5类:无症状神经梅*、梅*性脑膜炎、血管型梅*、脊髓痨、麻痹性痴呆。其他表现如梅*性树胶肿、Erb氏梅*性痉挛截瘫等少见。眼梅*及耳梅*同时也包括在神经梅*范围内。早期神经梅*包括梅*性脑膜炎和血管型梅*,晚期神经梅*包括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等。早晚期神经梅*并无明确时间划分点,不同神经梅*分型为疾病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常有部分重叠。
2.1无症状神经梅*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但存在脑脊液异常改变。未经治疗的梅*患者在感染后12-18个月脑脊液异常率达高峰,若脑脊液异常持续5年以上者其发展为有症状神经梅*的概率高达87%。
2.2梅*性脑膜炎潜伏期多为2个月至2年。急性梅*性脑膜炎多于二期梅*疹时出现,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查体脑膜刺激征阳性;慢性及亚急性者主要累及颅底脑膜,可出现第II、III、IV、V、VI、VIII对脑神经损害,尤以第VIII对脑神经常见。
2.3血管型梅*潜伏期多为5-12年。脑血管型梅*发病前数周或数个月可出现前驱症状如人格改变、情绪不稳、头晕、失眠、癫痫发作等,多为缺血性卒中,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表现。脊髓血管型梅*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病变,出现神经根痛、运动及感觉障碍、尿便障碍,需同脊髓痨相鉴别。
2.4脊髓痨潜伏期多为15-25年。脊髓痨主要累及脊髓后根、后索,但也可累及脊膜、脑膜、脑神经、前角细胞、前根、自主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可出现闪电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内脏危象等,典型的三联征包括闪电样痛、感觉障碍、尿潴留。查体可出现阿罗瞳孔(特征性病变)、腱反射减弱、Romberg征阳性、深感觉减退、Charcot关节等,前三者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体征。
2.5麻痹性痴呆潜伏期为10-15年。麻痹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精神智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性格改变等,同时也可出现共济失调、面-唇-舌-手指震颤等。麻痹性痴呆中有一型为Lissaner型,其特点以癫痫或卒中样发病,继发偏瘫或失语。
在抗生素未使用前,约1/3为无症状性神经梅*,实质型神经梅*(特别是脊髓痨)是神经梅*最常见的类型。随着青霉素的使用,神经梅*的临床类型发生改变,以其早期形式如脑膜炎、血管型梅*为主;但也有文献报道以麻痹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形式,部分患者以实质损害起病。在临床表现方面,梅*的特征性表现如阿罗瞳孔、Charcot关节、闪电痛逐渐少见,而癫痫发作、慢性头痛、周围神经麻痹、听力障碍、孤立性眼萎缩、轻度眼睑下垂等表现变得多见。尽管目前关于神经梅*主要类型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但普遍认为实质型神经梅*所占比例较以前明显减少,混合型或不典型更为多见。
3辅助检查神经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典型表现逐渐增多,已不能单纯凭借临床特征来作为诊断依据,而梅*血清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的作用越来越高。兔感染实验(rabbitinfectivitytesting,RIT)可证实活的梅*螺旋体存在,但目前仅用于科学实验研究。梅*的实验室检查可分为梅*螺旋体直接检查、核酸检测、血清学试验,其中梅*螺旋体直接检查及核酸检测主要应用于早期梅*,且不适用于大规模筛查。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梅*的最主要方法。
3.1血清学试验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包括两大类:一类为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又称梅*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及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又称梅*特异性抗体试验)。前者包括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venerealdiseaseresearchlaboratorytest,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plasmareagintest,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redunheatedrerumtest,TRUST);后者包括用荧光梅*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luorescencetreponemalantibodyabsorptiontest,FTA-ABS)、梅*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lpal-lidumparticleagglutination,TPPA)、梅*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lpallidumhaemagglutinationassay,TPHA)、梅*螺旋体微血凝试验(microhemagglutinationassayforantibodiestotreponemapalldum,MHA-TP)、各种酶联免疫试验(enzymeimmunoassay,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IA)等。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主要诊断现症感染患者,其滴度随治疗会逐渐下降,可作为疗效及是否再感染的监测指标;梅*特异性抗体在多数患者体内终身存在,可作为梅*确诊的标准。
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可检测到抗心磷脂抗体的存在,但抗心磷脂抗体同样可存在于患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假阳性情况。一般假阳性时其抗体滴度低,很少超过1∶8;感染极早期或前带现象可出现假阴性,晚期梅*因反应素水平过低也可导致假阴性存在。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但在肿瘤及免疫异常患者中亦存在阳性反应情况。综上所述,梅*的诊断需结合两种血清学试验结果。
3.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升高(白细胞计数≥5×10^6/L,蛋白含量>mg/L)提示血-脑屏障破坏,颅内存在炎性反应,对神经梅*的确诊有辅助作用,对疗效的判断及疾病的转归亦有重要作用。在欧洲、美国及我国梅*相关指南中,均表明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异常为重要诊断指标。实质型神经梅*患者具有较高的脑脊液蛋白异常比例及RPR阳性率。但部分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可处于正常范围内,多见于未经规范治疗、存在不典型症状或复发患者。
可对脑脊液行梅*螺旋体直接检查及核酸检测,但其操作复杂、阳性率低,不适用于临床。
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中,VDRL被认为是检测脑脊液标准的梅*血清学试验,假阳性仅出现在被血污染的脑脊液标本中,但其敏感度低(30%-70%),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神经梅*。VDRL操作复杂,制剂难以保存,临床上难以推广,而RPR为VDRL的改良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有研究表明,VDRL与RPR检测脑脊液有着相似的敏感度,且RPR特异性较高,RPR同样适用于诊断神经梅*。在无条件进行脑脊液VDRL检测的情况下,可用RPR替代。此外,TRUST与RPR有较好的一致性,RPR特异性高于VDRL。我国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公布的梅*诊断表明脑脊液VDRL/RPR/TRUST阳性可作为神经梅*实验室确诊的条件。
脑脊液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其阴性可排除神经梅*。但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年一项荟萃分析表明脑脊液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敏感性在各个研究间差异较大,取决于人群梅*患病率及神经梅*诊断标准,其结论表明当临床高度怀疑神经梅*时,脑脊液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的诊断。有研究结果显示脑脊液TPHA指数>%或TPHA滴度>1∶对诊断神经梅*有帮助。与其他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相似,脑脊液FTA-ABS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
3.3影像学检查神经梅*的病理表现多样,因此存在多种影像学改变,头部MRI检查可出现脑膜增厚及强化、脑萎缩(前部脑叶为主)、脑室扩大、脑白质病变、皮层及皮层下缺血性改变、水肿、肉芽肿、脊髓肿胀、脊髓后索异常信号、视神经萎缩等,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4诊断标准神经梅*尚无诊断金标准,其诊断依赖于对血清学试验、脑脊液试验、神经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指南对于神经梅*的诊断存在较大差异。
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性传播疾病(梅*)治疗指南指出,梅*患者有神经症状或体征,脑脊液只要满足以下一项即可诊断神经梅*:(1)VDRL/RPR阳性;(2)蛋白升高(>0.45g/L);(3)细胞数升高(>5×10^6/L);若TPPA/FTB-ABS阴性则排除神经梅*。年至年美国CDC神经梅*的诊断标准未见改变,脑脊液存在炎性反应或脑脊液血清学试验阳性即可诊断,提高了诊断神经梅*的敏感性,降低漏诊概率,有利于早期治疗。
年欧洲梅*管理指南对神经梅*的诊断中指出,具有神经系统表现的梅*患者,其脑脊液的要求为:在TPHA/TPPA/MHA-P和/或FTA-ABS阳性的基础上满足以下一项即可做出诊断:(1)单核细胞升高(>5-10/mm3);(2)VDRL/RPR阳性;若FTA-ABS阴性可基本排除神经梅*。但年欧洲梅*管理指南表明脑脊液VDRL/RPR阳性可诊断神经梅*,TPHA/MHA-TP/TPPA阴性则排除神经梅*,其中FTA-ABS因为耗时、昂贵和结果难以判断而基本被淘汰。考虑神经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总量可表现为正常,因此欧洲梅*管理指南对脑脊液炎性证据的要求进行降低处理,提高了VDRL/RPR阳性的诊断价值。
年中国卫生行业标准梅*诊断及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梅*诊疗指南中神经梅*的脑脊液结果需符合以下两条:(1)白细胞计数≥10×10^6/L,蛋白量>mg/L,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异常(为年指南的疑似神经梅*诊断标准);(2)VDRL/RPR/TRUST或FTA-ABS/TPPA/TPHA阳性。我国指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