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资讯专栏,每周二发布一篇精选文章,今天刊登的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彬彬、乔慧、苏迪娅、李萍、凌苗、刘松、万虹,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李德志、王世炜、刘松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年第六期“功能神经外科”上发表的《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欢迎阅读。
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预变性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神经损伤所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6月至年2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试验组)均行预变性腓肠神经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同期纳入CPA区肿瘤术后行非手术治疗的8例患者(对照组)。术后两组均行康复锻炼治疗。采集两组患者的静态和动态面容图像,并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以及F波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方法(简称H-B分级)评估面神经的功能。随访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2.1±13.4)个月。
结果
与吻合术前相比,试验组术后H-B分级明显改善24例,改善21例,无改善3例;对照组术后H-B分级明显改善1例,改善2例,无改善5例。两组H-B分级改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瘫6个月内行腓肠神经预变性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
结论
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可有效治疗CPA区肿瘤切除术后的周围性面瘫,面瘫6个月内实施吻合术效果较佳。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小脑脑桥角;面神经麻痹;移植,自体;“侧”-侧吻合术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团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瘫,以患侧表情肌瘫痪为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静息状态下患侧口角偏斜、动态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示齿偏斜、鼓腮漏气等。临床上小脑脑桥角(cerebellopontineangle,CPA)区肿瘤患者常因肿瘤侵袭或手术牵拉导致面神经损伤,所引起的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舌下神经-面神经端-端吻合术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典方法,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舌肌功能障碍、面肌过度萎缩等情况,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本课题组在前期动物实验研究中对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进行改良,采用预变性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使瘫痪部分肌肉接受舌下神经和残存(再生)面神经的双重支配,旨在改善动态和静态面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本课题组采用该改良方法治疗48例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年6月至年2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PA区肿瘤切除术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患者(试验组)均行预变性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40.3±13.7)岁。听神经瘤术后发生左侧周围性面瘫15例,右侧31例;脑膜瘤术后左侧周围性面瘫2例。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Ⅵ级37例,Ⅴ级11例。
同期纳入CPA区肿瘤切除术后行非手术治疗的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为24~61岁,平均(42.1±12.4)岁。听神经瘤术后左侧周围性面瘫3例,右侧5例。H-B分级Ⅵ级5例,Ⅴ级3例。CPA区肿瘤切除术与神经吻合术时间间隔2~3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首都医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Y--01)。
2.手术方法和术后功能锻炼:
(1)腓肠神经预变性:行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在面瘫同侧小腿足外踝中点以上约10cm处做一长约3cm的切口,暴露腓肠神经。以普通持针钳于腓肠神经中部钳夹(可反复多次),直至神经纤维完全离断而神经外膜完整,在损伤神经近端结扎并标记,作为移植神经备用。
(2)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自耳前至颈部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腮腺、胸锁乳突肌、二腹肌,解剖暴露面神经;分离暴露颈动脉鞘,完全暴露舌下神经。切开足外踝原切口,暴露1周前预变性的腓肠神经,切取标记处至远端神经8~10cm备用。电生理监测下切断舌下神经1/2主干,将腓肠神经一端与其行端侧吻合。暴露面神经,在其主干侧面开窗,将腓肠神经移植物另一端与其行端侧吻合(图1)。术中所有神经均采用电极刺激以确认神经。切口处放置外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给予激素等治疗。
(3)术后面部功能锻炼:术后面部拆线1周后,嘱患者进行面部康复功能锻炼,按照《面瘫的护理和康复锻炼》光盘所教授方法进行功能锻炼,每日2~3次,包括面部瘫痪部位肌肉被动运动,如皱眉、耸鼻、噘嘴、舌部顶上颚等动作。
3.疗效判定:
(1)面神经功能等级评定:根据H-B分级评定标准[3],面神经功能等级由Ⅵ级向Ⅰ级进展的过程即为改善。改善程度分3个等级,即明显改善、改善、无改善。面神经功能在原来H-B分级基础上降低≥2个等级为明显改善;降低1个等级为改善;等级无变化为无改善。
(2)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面神经功能情况。
A.面神经各支的周围运动传导:通过波幅大小判断有无周围运动传导异常;
B.面神经F波检查:反映面神经近段功能状态及低位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4-5];
C.针极肌电图:通过口轮匝肌、眼轮匝肌插入电位变化判断面部肌肉的异常放电情况,以及有无神经源性损害[6]。
4.随访:随访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2.1±13.4)个月。随访方法包括门诊随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