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正式在《中华糖尿病杂志》刊出,在该指南的第十五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第三节: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再次推荐依帕司他片(紫竹万安)为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原文如下:
年6月,《中华糖尿病杂志》刊出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制定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年版)》,该共识推荐依帕司他片(紫竹万安)为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小编将该共识重点内容整理和分享如下: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和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DSPN。国外一项25年的队列研究显示,通过临床诊断的DSPN患病率约为45%,然而当采用更敏感的神经传导测定法诊断时,DSPN患病率则增加至60%~75%。我国DSPN患病率为53%;一项纳入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群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acautonomicneuropathy,CAN)在T1DM和T2DM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61.6%和62.6%。
本共识主要依据年ADA糖尿病神经病变立场声明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中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分型,将糖尿病神经病变分为弥漫性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而弥漫性神经病变又分为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自主神经病变包括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神经病变和泌汗功能异常等。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为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又以DSPN为最常见,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DSPN进一步分为小纤维神经病变(smallfiberneuropathy,SFN)、大纤维神经病变及大小神经纤维均受累的混合纤维神经病变,其中,混合纤维神经病变为最常见的类型。具体见下图:
DSPN诊断标准:
(1)具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确诊糖尿病时或确诊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出现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5项检查任一项异常;若无临床症状,则5项检查任意2项异常也可诊断;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病变。
DSPN诊断分层:
(1)确诊:有DSPN的症状或体征,同时神经传导测定或小纤维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2)临床诊断:有DSPN的症状和1项以上阳性体征,或无症状但有2项以上阳性体征;
(3)疑似:有DSPN的症状或体征(任意1项);
(4)亚临床:无症状和体征,仅神经传导测定或小纤维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DSPN的筛查:
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及5项筛查。T2DM患者在确诊时、T1DM患者在确诊后5年均应接受关于DSPN的筛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除此之外,还应将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纳入筛查范围内。在临床工作中联合应用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针刺痛觉及温度觉等5项检查来筛查DSPN,两种或以上检查相结合,可提高检测DSP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一)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目前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改善微循环等;一些中药也可以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
1.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
2.抗氧化应激药物:α‐硫辛酸(简称硫辛酸)。
3.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
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多元醇通路异常、改善代谢紊乱,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依帕司他单药长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并延缓疾病的进展,尤其是对血糖控制良好、微血管病变轻微的患者。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mg/d)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均优于单药治疗。此外,依帕司他还可以改善糖尿病CAN、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ED和瞳孔光反射减退。推荐用法:成人剂量每次50mg,每日3次,于餐前口服,疗程至少3个月。长期应用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4.改善微循环药物
(1)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
(2)己酮可可碱:
(3)胰激肽原酶:
(4)巴曲酶:
5.改善细胞能量代谢药物乙酰左卡尼汀
6.中药:木丹颗粒,复方丹参滴丸等
(二)DSPN的治疗
DSPN患者除了可以用上述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药物治疗以外,痛性DSPN患者还需要应用某些止痛药物治疗。
痛性DSPN的治疗
(1).药物治疗
①抗惊厥类药: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等。
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
③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④阿片类药物:他喷他多、曲马多。
⑤局部用药:局部外用8%辣椒素贴片、利多卡因贴剂
(2)非药物治疗:
①针灸治疗:
②电刺激治疗: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