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天程中医心得话14带状疱疹整
TUhjnbcbe - 2021/8/25 21:45:00
怎样可以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在中医科经常会遇到得带状疱疹的患者,为了更全面的掌握和更好的治疗此病,我在这里做了详细的整理,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定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一、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好发部位:1、肋间神经:

(1)系脊神经之一。由胸神经前支形成。位于肋间隙中,每侧各11条。肋间神经穿肋间内肌前行,在胸腹壁侧面,发出外侧皮支,穿肌浅出,分布于胸腹侧壁的皮肤。(2)概述:主干继续前行,上6肋间神经到达胸骨侧缘浅出;下6肋神经斜向下内,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并进入腹直肌鞘,在白线附近穿腹直肌鞘的前壁浅出。这些浅出的支称为前皮支,分布于胸腹前壁的皮肤。第4、5、6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于乳房。肋间神经的肌支,支配肋间内、外肌,胸横肌,上、下后锯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3)肋间神经的走行与分布:下位肋间神经在腋中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后,本干与肋间后动脉相伴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继续向内下方前行。肋间神经本干在该层次走行变异较大,常见的是本干以单支形式平行走行至腹直肌外缘;还可见本干发出2~3支分支斜向内下走行至腹直肌外缘。另外,尚可见部分神经主干或分支加入相邻肋间神经,形成合干后到达腹直肌外缘。节段性肋间神经与半月线呈45°±5°角斜行穿入腹直肌前后鞘相结合处进入腹直肌区。T9、T10神经与半月线交叉点分别位于脐上(5.6±1.8)cm、(1.2±0.9)cm处,T11、T12神经与半月线交叉点分别位于脐下(1.7±1.4)cm、(5.6±1.6)cm处。绝大多数神经在腹直肌后方走行1~4cm后穿入腹直肌,其穿入点位于腹直肌外侧1/3区域。每支主干神经或其分支于血管前方或后方跨越腹壁下血管,有时同一主干的不同神经分支各自于血管前后方跨越腹壁下血管。T9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交叉点分别位于脐上(2.6±1.4)cm处,T10、T11、T12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交叉点位于脐下(1.3±0.7)cm、(5.0±1.5)cm、(7.8±1.5)cm处。

2、颈神经:位于颈部,共有8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颈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颈神经的后支较相应的前支较粗大,为感觉性转入纤维,前支为运动纤维。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颈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颈丛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膈肌、胸膜及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臂丛神经分布于上臂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于枕、项、背部的肌肉和皮肤。第1、2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1、2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但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

3、三叉神经:(1)三叉神为十二对脑神经之中的第五对脑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由两种纤维成分所组成。(2)三叉神经节的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一)眼神经:眼神经是感觉性神经,纤维成分为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种,从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眶上裂入眶,发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神经等分支,传到眼裂以上头面部皮肤、结膜、眼球、部分鼻旁窦粘膜等部位的一般躯体感觉信息。

(二)上颌神经:上颌神经是感觉性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海绵窦外侧壁,穿圆孔出颅,发出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等,分布于上颌牙、牙龈,鼻腔粘膜等。

(三)下颌神经:下颌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其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组成,穿卵圆孔出颅,发出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及咀嚼肌神经,其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等;感觉纤维管理颞部、口裂以下的皮肤、舌前2/3粘膜及下颌牙和牙龈的一般感觉。

4、腰骶神经:(1)腰神经共5对,发自脊髓的腰节。腰神经各自穿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后支和前支。腰神经的后支,在横突间内侧肌的内侧向后行,即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各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皆分布于多裂肌。下3对腰神经,还发出细支到骶部的皮肤。上3对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斜行向外,发支支配附近的竖脊肌;其皮支穿背阔肌腱膜,在竖脊肌的外侧缘,跨过髂嵴后部,至臀部皮下,称臀上皮神经。第1腰神经的外侧支较小,分布于臀中肌表面的上部;第2腰神经外侧支,分布于臀中肌表面下部和臀大肌浅层;第4腰神经外侧支细小,终于骶棘肌下部;第5腰神经外侧支,分布于骶棘肌,并同第1骶神经相交通。腰神经的前支,由上而下逐渐粗大。第1~4腰神经的前支,大部分组成腰神经丛(有50%的第12胸神经的前支分支加入腰丛)。第4腰神经的小部分和第5腰神经合成腰骶干,参加骶神经丛的组成。

(2)骶神经有5对,在骶管内分为后支和前支。骶神经的后支:上4对经骶后孔穿出,第5对在骶尾后韧带之间从骶管裂孔穿出。上3对穿出处被多裂肌覆盖,也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第4、5骶神经的后支无分支。

外侧支:上3对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相互间、并与第5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之间,在骶骨背面结合成袢。从此袢发支,到骶结节韧带后面,又形成第二列神经袢。从第二列袢分出二至三个皮支,穿臀大肌和固有筋膜,至浅筋膜内,分布于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部内侧皮肤一称为臀中皮神经。

内侧支:细小,终于多裂肌。

骶神经的前支:上4对经骶前孔进入骨盆,第5对在骶骨和尾骨之间进入骨盆。各支的大小不一,上部者大,愈往下愈小。这些神经的前支,相互结合,形成骶丛。

二、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三、诊断要点

1.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2.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1-3天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3.发疹沿皮神经分布,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常见于肋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阴部粘膜。

4.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病程约1-2周,愈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

5.少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的有:

①不全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

②大疱型带状疱疹,可形成豌豆至樱桃大的水疱。

③出血型带状疱疹,疱内容为血性。

④坏疽型带状疱疹,皮疹中心发生坏疽,结成黑痂不易剥离,愈后留疤痕。

⑤播散型带状疱疹,在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局部发疹数日内,全身出现类似水痘样发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性严重,可致死亡。

四、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本病有接触过敏物病史;常见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损以红斑、水疱或大疱为主,边界清楚。

2.单纯疱疹: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损为一群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一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五、入院标准

1.面部:带状疱疹有可能留下疤痕,故一定要及早治疗。若三叉神经的眼支干,可能造成角膜溃疡,导致视力受损。

2.年老者:超过六十岁,带状疱疹会造成严重且持续数月的神经痛。神经痛是因神经纤维本身发炎而引起间歇性的刺痛。

3.免疫不全者:例如癌症患者带状疱疹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包括引起肺炎及脑炎。

六、中西医治疗

1.注意事项

(1)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肥皂等刺激物洗涂患处。

(2)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咖啡、酒类等。

(3)保持局部皮损清洁,对血疱、坏死结痂要清除,注意休息。

2.西医治疗

(1)给予止痛剂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B12,消炎痛、双氯芬酸纳等。

(2)皮质类固醇激素,多用于老年早期患者,口服强的松,30mg/次,1次/天,可以减轻炎症,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性和破坏作用,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形成,但应慎用,以免病*扩散。

(3)抗病*药物,首先阿昔洛韦,口服mg,每四小时一次;或者静滴,一次5~10mg/kg,一日3次,隔8小时滴注1次,共7~10日。肾功能不全者可用更昔洛韦或乏昔洛韦。

(4)继发感染者,配合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克林霉素ml,静脉滴注,1次/d;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3.局部外治,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外搽炉甘石洗剂,或甘草大*霜;疱疹已破者,酌情以生理盐水湿敷等。

4.中医治疗:(一)针灸治疗:(1)主穴:局部阿是穴、夹脊穴。配穴: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脾胃湿热配阴陵泉、内庭;瘀血阻络配血海、三阴交。便秘配天枢;心烦配神门。方义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外出;本病是疱疹病*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通络止痛。操作方法:毫针泻法,强刺激。皮损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即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数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2)手太阳小肠经的龙眼穴点刺出血。(3)局部刺络拔罐。(4)中药治疗:肝经郁热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一钱,甘草、薄桂各三分),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5)后遗神经痛严重者用全蝎粉装胶囊服用。

5.理疗,神灯照射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

七、难点分析

1、初期症状隐蔽,易误诊:因病*侵犯神经节而导致炎症反应,病变主要集中在皮肤上,初期症状较为隐蔽,不易察觉。发疹前可出现低热发烧、乏力等症状而被误诊为其他疾患,从而延误病情。

2、遗留严重神经痛:发疹前,发病期间会伴随剧烈神经痛症状,表现为皮肤区域自发性刀割样、闪电样疼痛。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在皮疹消退后仍可出现后遗神经痛症状,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

3、诊治周期长,对患者身心影响大:传统单一诊治带状疱疹一般需2-4周,过程中难以避免其他因素诱发病情加重,或因带状疱疹诱发其他疾患。

八、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好转:皮疹大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

无效:经治疗1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程中医心得话14带状疱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