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见面会
第三辑天坛神外肿瘤三病区
神外前沿讯,《科室见面会》是神外前沿新媒体近期推出的重点栏目,通过视频和图文等报道方式,对一个神经外科科室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每个科室总计报道1-5期。医院神经外科肿瘤3病区专辑。
医院神外肿瘤三病区的前身,是在王忠诚院士亲自指导和关怀下,于年成立的,至今已经23年。
在张亚卓教授和桂松柏教授带领下,该病区神经内镜的手术边疆不断拓展、不断打破原有的手术禁区,从最初的颅内中线进*到旁中央颅底,现在已经开展到了侧颅底。同时形成了神经内镜技术研发和临床齐头并进“前店后厂”的独特发展模式。
在这20多年,张亚卓教授和桂松柏教授团队坚持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巡讲,为全国神经内镜事业,培养培训了大批骨干人才,堪称中国神经内镜事业的*埔*校。
科室见面会-播出目录第一辑:医院神经外科(已播出)
第二辑:医院神经外科(已播出)
第三辑:医院神外肿瘤三病区
第三辑第1期-张亚卓:天坛神经内镜的发展之路
第三辑第2期-天坛神外肿瘤三病区的神经内镜学科建设
第三辑第3期-待定
专访张亚卓教授神外前沿:天坛神外神经肿瘤三病区的历史沿革与创立初衷?
张亚卓:天坛神外神经肿瘤三病区,第一是以神经内镜技术为特色;第二是为以垂体瘤等几大病种为先导,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同时推动一些新技术在国内应用、研发和推广。
该病区的历史上可以回溯到年,当时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很希望中国的神经内镜能够发展起来,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出于这个想法,我们要做一项技术,而且要有一个团队向前推进。
所以,当时王忠诚院士就让我来组建一个建制性的、病房性质的神经内镜专业组,以内镜技术为先导。我们的任务是把国外已有的和我们认为需要研发的神经内镜技术,进行研发探索,希望拿出一些技术来解决一些疾病。
最初,我们从小的疾病做起。在年开始,我们从脑积水、慢性硬膜下血肿、胆脂瘤开始,然后迅速开展到颅底。颅底从椎垂体瘤开始做起。
当时,王忠诚院士有个要求,想尽办法降低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创伤,也就是让创伤越来越小,让显露肿瘤、发现肿瘤、分离肿瘤的能力越来越好,术后效果越来越好。
也就是说,一个核心要求是降低死亡率、降低致残率、治疗效果要好、术后要恢复的快,就是又好又快。
神外前沿:病区发展历史中,内镜适应症不断拓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张亚卓:我们围绕几大病,简单的说就是中线的病。从颅内中线就是脑室系统,包括脑室肿瘤,脑脊液动力学相关疾病。应该说做的都在国内是比较有先导性的,而且开发出一系列技术。
更重要是在颅底这方面,颅底是神经外科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也是在技术开发最有潜力的领域。内镜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在这方面,国际上差十几年,国内也是这样的。但是国内的神经内镜技术与国外神经内镜技术之间的距离,感觉追赶的很快。
在颅底疾病方面,我们早期是以垂体瘤、脊索瘤、脑膜瘤、颅咽管瘤,这样一步步往前走。颅底中央能够顺利的做完了以后,向侧方就是旁中央颅底,旁中央颅底是个难点,在20年前应该被认为是手术禁区。所以当时就讲平衡,说的切一点就行了,实际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我们把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路径建立起来,通过几千例的反复摸索,已经把旁中央颅底一系列的路径建立好了,也把术中危险因素的预警方法、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手段和术后维护方法都建立了。
所以说,在旁中央颅底的突破上,我们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前颅底眶区的肿瘤、海绵窦的肿瘤、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枕骨大孔区侧方包括长到咽旁肌旁边的肿瘤,这一系列的每一个部位都是一个大难点。
随着技术的提高,从旁中央颅底再继续往外,我们现在可以做到侧颅底的全部部位。进入颅内以后,我们从前、中、后,都能做到颅内的深部。
当然,从适应症来看,大部分是颅内外沟通,还有一部分就是长在颅内鞍区的,鞍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甚至一些三脑室视交叉的胶质瘤,都是中央区最危险部位的肿瘤。
那围绕这么多的疑、难、重、险的疾病和这些部位特点,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应该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医院老院区时,就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神外前沿:神经内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历史?
张亚卓:现在已经在国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宣传。我们希望让我们的技术,让全国的医生能够快点掌握,让更多的病人能够受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从二零零几年开始到现在,我们持续的进行全国性的神经内镜学习班、巡回演讲、技术培训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数量比较大而且普及的范围比较广。
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基本都有我们培训的区域和我们培训的人群。现在可以说,医院的神经内镜团队,绝大部分和我们病房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直到现在为止,还在为了可持续发展,进行新技术的互动。
神外前沿:新院区和新病房的发展?
张亚卓:进入新的病房,产生了新的飞跃,我们也是走过了一代人。现在我们新病房的年轻一代都成长起来了,很多都是我的博士毕业后留在这里的。其中桂松柏主任现在担任新的病房-神经外科肿瘤三病房的主任,还有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医生,像李储忠、刘春晖、白吉伟、曹磊、赵澎等等,都是在技术上在理论上有很多建树,每个人有一个特色。
在新的院区,我们在这里面病房扩展了,同时做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我们叫“前店后厂”模式,对临床所有的需求,拿到我们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技术研究。
神外前沿:几大研究方向?
张亚卓:目前,已经建立了几大研究方向,一个垂体瘤基础临床研究,在这方面每年要发表10~20篇的SCI文章,其中有些研究是突破性的。一个是颅咽管瘤在临床上突飞猛进,每年的手术量从几十台到百十来台,现在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达到多台。
脊索瘤的基础临床研究,我们今年还发了一篇nature子刊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脊索瘤在临床上的突破,取代了传统的方法,在许多方面获得了重大进步,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赞誉。应该说我们的脊索瘤手术的质量和数量上,在国际是领先的。
另外,对于脑脊液动力学相关疾病的研究,是我们几十年的传统,也是由于内镜技术的病种,所带来的研究内容,也是在技术临床方面系统推进。
还有关于临床新技术,推动以创伤减小的微创技术的研发,包括器械研发,其中很突出的是李储忠教授,他有一大批的专利,有的已经形成了产品。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内镜技术向前开发的过程中,认为哪方面手术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改进什么器械,就把这个想法,向厂商或研究部门对接,有些就是我们自己设计出的新东西,这方面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
未来的智能化医学,我们在神经内镜的智能化固定支持臂、手术路径手术肿瘤边界识别系统、术中危险因素预警系统等这些研发上,都在做很多方面的工作。
因此,现在神外肿瘤三病房,是基础、临床和教学广泛结合的一个典型。
我们的教学基地,就是神经内镜培训中心,应该说设备是一流的的,培训是规范的,每年坚持的培训质量一定是国内最好,应该是和国际水平能够相接轨的。因此我们将其称为中美意神经内镜联合培训基地,每年都有互动,每两年都有一次国际性的大规模的关于神经内镜的会议和垂体瘤的会议,这些都大大推动了我们的病房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快速前进,也让年轻人快速成长。
神外前沿:未来的发展?还会打破手术禁区吗?
张亚卓:我们的病房朝气蓬勃,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一代起来了,又带下一代的年轻人正在往前赶。他们不仅仅追求单纯的病人数量,更重要的是总在拓展别人或者传统曾经认为的手术禁区。现在,手术难点不断在攻克,我们手中的手术禁忌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曾经被认为禁区的领域,我们会逐渐打开,把手术做得更好。
我们总的目标是让病人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创伤是最小的,病人治疗感受是最好的,生存质量是最好的。因此我们现在的理念就是,要求经过我们手的病人,一定想办法让病人术后没有术前所不具备的症状,术后能够尽早的恢复生活和工作,这是我们的愿望。当然,有一些疑难疾病还在攻关中,未来会更好。
现在有一大批的疾病,比如说常规垂体瘤,我们现在自己要求24小时达到出院标准,目前是80~90%可以做到达到出院要求。颅咽管瘤过去都一个月或20多天才能出院,我们刚到新院区的时候,我们是要求12天到15天出院,现在是要求7-9天出院。有很多能够达到一周出院的病人,术后反应非常轻。
过去我们对这些病人的术后管理,都是一些严重并发症的控制,现在这些并发症越来越少。那么对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的精细环节调控,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主题,也就是说快速康复、达到高质量恢复是我们的追求。
也希望我们这种理念以神外肿瘤三病房为基地,向全国神经外科进行不断的推广,同时也促进我们提高,让我们的病人能够享受到最好的医疗,也让我们的医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本期专家简介张亚卓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垂体腺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总编。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在中国内镜神经外科领域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是中国内镜神经外科的创业者及学科带头人。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脑室、脑池和颅底疾病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编出版了《脑室外科学》、《神经内镜技术》及《内镜神经外科学》等一系列的内镜神经外科学术专著。基础研究方面在脑肿瘤分子分类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依托7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支持,围绕垂体瘤侵袭和放、化疗耐受的问题展开研究,为垂体瘤的分子分类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先后承担4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计划)、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累计科研经费.7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篇,申请国内外专利10余项。
病区主任简介桂松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三病房主任。对于各种颅脑肿瘤以及脑室脑池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内镜颅底外科以及内镜脑室脑池外科手术方面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社会任职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总干事及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及教务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下丘脑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12项。为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镜神经外科学》第一版专著的副主编以及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镜神经外科学》第二版专著的副主编。
科室见面会往期:
科室见面会
医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
科室见面会
医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
神外前沿E-mail:shenwaiqianyan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