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RMT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
TUhjnbcbe - 2021/10/12 16:55:0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NSLymphoma)概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局限于脑、眼、脊髓、软脑膜及脑脊液,没有全身扩散的证据。发病率低,有文献报告淋巴瘤占颅内肿瘤的2%-6%;PCNSL占淋巴瘤的8%;可发生于CNS任何部位,好发于幕上,多累及基底节、胼胝体、脑室周围白质、小脑蚓部等,可局灶占位,亦可弥散,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90%以上PCNSL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诊断困难,单纯影像检查极易与胶母、转移瘤、脑炎等混淆。立体定向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不推荐手术切除活检。目前主流观点依然认为手术切除对改善预后无明显作用,化疗及放疗是PCNSL治疗首选。PCNSL预后差于其他结外淋巴瘤,复发率高,复发时多数仍为CNS复发。

案例一

基本情况:女性,60岁

主诉:左侧额部头皮麻木伴头晕头痛2月余

查体:双下肢肌力Ⅳ级,余查体未见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MRI(医院,-03-03):双侧额叶深部白质、胼胝体膝部、体部多发占位,较大病灶大小约20×11×32mm,考虑淋巴瘤。

1.CT

3.T1

4.T1+C

5.T2

6.T2-Flair

7.DWI

8.CBF

9.CBV

10.ASL

11.MRS

患者于-01-28行局麻下仰卧位左侧额叶占位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

-02-01行腰椎穿刺术送病理细胞学检查。

病理结果:(穿刺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化:细胞CD20(+),PAX-5(+),CD19(弱+),CD10(+),Bc1-6(+60%),MUM-1(+),Bcl-2(+70%),C-myc(+60%),Ki-67(+80%),CD30(+5%),CD23(-),CD5(-),CyclinD1(-),CD21(-),CD3(-),GFAP(-),Olig-2(-),SOX-10(-)。分子原位杂交示:EBER(-)。FISH检测示:C-MYC基因未见易位。(脑脊液)涂片未见瘤细胞。

超声(医院,-03-06):肝胆胰脾、双肾、肾上腺、腹膜后、腹腔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异常。

活检前定位核磁(-01-26)

应用激素后(-02-03)

化疗方案:利妥昔-甲氨蝶呤-替莫唑胺三药联合-02-04患者开始第一次行化疗

第一次化疗后(-03-04)

-03-06开始第二次化疗

第二次化疗后(-04-01)

案例二

基本情况:男性,33岁

主诉:左侧额部头痛、记忆力下降1周

查体:记忆力严重减退,余未见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MRI(医院,-03-03):左侧颞叶基底节区占位,大小约36×44×26mm,并右侧侧脑室旁、左侧放射冠区及四脑室壁多发病灶,考虑淋巴瘤。

1.CT

2.T1

3.T2

4.T1+C

5.T2-Flair

6.DWI

7.CBF

8.CBV

9.ASL

10.MRS

患者于-03-10行局麻下仰卧位左侧颞叶基底节区占位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

-03-13行腰椎穿刺术送病理细胞学检查

病理结果:(穿刺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倾向非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化:CD10(-/+),Ki-67(+80%),Bcl-2(-),CD30(散在+),CD3(T细胞+),CD20(弥漫+),Bc1-6(+),MUM-1(部分+),IDH-1(-),C-myc(+15%),GFAP(-),Olig-2(-);(脑脊液)涂片未见瘤细胞

超声(医院,-03-16):肝胆胰脾、双肾、肾上腺、腹膜后、腹腔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异常。

活检前定位核磁(-03-08)

应用激素后(-03-16)

化疗方案:利妥昔-甲氨蝶呤-替莫唑胺三药联合-03-17患者开始第一次化疗

第一次化疗后(-04-14)

-04-17患者开始第二次化疗

第二次化疗后(-05-08)

案例三

基本情况:女性,56岁

主诉:右侧面部、躯干及肢体感觉减退20天

查体:右侧肢体肌力Ⅳ级,步态略不稳。右侧面部、躯干、肢体浅、深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

MRI(医院,-03-08)左侧丘脑基底节区占位,大小38×20×28mm;并右侧侧脑室及基底节区斑片状病灶,考虑淋巴瘤。

1.CT

2.T1

4.T2

5.T1+C

6.T2-Flair

7.DWI

8.CBV

9.CBF

10.ASL

患者于-03-18行局麻下左卧位左侧丘脑基底节区占位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

-03-22行腰椎穿刺术送病理细胞学检查。

病理结果:(穿刺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倾向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化:CD10(+),Ki-67(+80%),Bcl-2(-),CD30(散在+),CD3(T细胞+),CD20(弥漫+),Bc1-6(+),MUM-1(+),IDH-1(-),C-myc(+15%),GFAP(-),Olig-2(-);CD5(T细胞+),CD21(-),CyclinD1(-),CD19(+),分子病理:EBER(-)(脑脊液)涂片未见瘤细胞。

全身PET/CT(医院,-03-24):左侧丘脑及基底节区稍高密度肿块,代谢明显增高,符合淋巴瘤征象,未发现其他部位病灶。

活检前定位核磁(-03-15)

应用激素后(-03-23)

化疗方案:利妥昔-甲氨蝶呤-替莫唑胺三药联合。-03-25患者开始第一次化疗

第一次化疗后(-04-14)

-04-15开始第二次化疗

第二次化疗后(-05-07)

诊疗体会

1.影像学特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长部位多位于中线和旁中线处,肿瘤沿血管周围间隙呈浸润性生长,常无固定形态,可单发或多发。

CT一般呈高密度,DWI上常为高信号,增强像上肿瘤常呈明显均匀的团状样或“拳头状”强化。MR灌注成像一般呈等低灌注表现。

2.利妥昔-HD-MTX-替莫唑胺三药联合(RMT)方案

影像学为典型淋巴瘤表现时,首选活检明确性质。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大多为弥漫大B淋巴瘤,对化疗敏感,目前仍是以高剂量甲氨蝶呤为主。弥漫大B淋巴瘤多表达CD20抗原,而利妥昔单抗是一种直接作用于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实际应用中,效果明显。有文献报道使用RMT方案的32名患者中,ORR93.7%,CR占比53.2%。

3.药物的副反应

三名患者分别出现了轻微的出血性膀胱炎、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低及胃肠道症状,提示化疗前可预防性予护肝、抑酸药物,尤其在MTX应用之后,除亚叶酸钙解*,亦可适量使用利尿剂,加速化疗药物排出,以保护肾功能。

4.如果化疗无法达到CR,可加用放疗

四个疗程后如达到CR,条件允许时,后期治疗可选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新的靶向药物,提高治愈率。

冯世宇简介

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主要擅长: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尤其是岛叶、丘脑、基底节区等深部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预后评估、术后的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脑转移瘤、脑膜瘤等颅内肿瘤的手术切除及术后的综合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手术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按识别上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RMT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