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制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文,发布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现整理主要内容如下,供广大医生参考学习。
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1.疼痛的临床表现
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特点如下:
疼痛部位: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
疼痛特征: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感觉异常。
病程: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2.其他
PHN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带状疱疹病史和临床表现,一般无需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
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颈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脊柱源性胸痛、椎体压缩后神经痛、脊神经根性疼痛和椎体肿瘤转移性疼痛等。
治疗目的: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原则: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周。
1.药物治疗
治疗PHN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1)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的起始剂量为每日mg,常用有效剂量为每日~mg,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的应减量,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
普瑞巴林剂量每日为~mg,滴定期5~7天,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减量。
为避免头晕和嗜睡,两药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每次12.5~25mg,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最大剂量mg。
应注意其心脏*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光眼、尿留、自杀等高风险患者应慎用。此外,该药可能导致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风险高,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测。
(3)利多卡因贴剂
对利多卡因贴剂或普瑞巴林单药治疗无效的PHN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贴剂和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利多卡因贴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部位皮肤反应,如短暂瘙痒、红斑和皮炎。
(4)曲马多
应遵循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起始剂量每次25~50mg、每日1~2次,每日最大量mg。
应注意选择控释或缓释剂型,并且不与5-羟色胺药物(包括SNRIs)同时使用,以避免5-羟色胺综合征风险。该药滥用率低,但也会发生药物依赖,需逐步停药。
(5)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镇痛药治疗PHN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恰当的治疗目标和密切监测下处方阿片类药物,并严格选择控缓释剂型;小剂量开始治疗,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一旦治疗无效,应立即停药,一般使用不超过8周。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在用药后1~2周内可能发生耐受。
2.微创介入治疗
(1)神经介入技术:主要包括神经阻滞、选择性神经毁损和鞘内药物输注治疗。
(2)神经调控技术: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电刺激。
本文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制定,发布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年第22卷第3期。
END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