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内科
年晕厥多学科学术总结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疗
59岁女性,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昏、四肢乏力、气短,随即出现倒地,伴意识丧失数分钟(具体时间不详),无口吐白沫、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被旁人扶起后,仍有头昏、乏力,伴全身大汗,后饮水后症状逐渐好转,后到我院就诊,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血糖7.8mmol/l,ECG、心梗三项正常,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晕厥”收入我科治疗。
晕厥的原因何在?下一步诊疗计划?
晕厥待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
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ST改变。动态血压监测:全天平均血压/66mmHg。脑电图检查正常。基础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平卧10分钟血压波动在-/66-68mmHg,心率波动在68-93次/分,倾斜后血压/74-80mmHg,心率波动在75-次/分,心电监测提示窦性心率,未见心律失常。服药后血压波动在90-96/60-62mmHg,心率波动在90-73次/分;倾斜后血压84/58mmHg心率次/分,心电监测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未见心律失常;倾斜后2分钟诉头昏,随即出现神志丧失,双眼凝视,肢体抽动,立即终止,平卧后神志恢复,感乏力,血压78/46mmHg,5分钟血压92/60mmHg,心电监测提示:窦性心律,未见心律失常。检查结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3型。
晕厥绝非小事,看似普通,但却有可能隐藏重大风险,如心源性晕厥严重时容易引发心脏骤停,导致心脏性猝死。心内科副主任吴兴安组织心内科全体医生与急诊科石珍主任、神经内科李进主任展开广泛讨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例讨论
心内科李秀琪主任开场白
血管迷走性晕厥较其他晕厥更为常见,60岁时,分别有42%和32%的女性及男性将发生至少1次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率自11岁后开始明显增加,平均发病年龄在14岁左右。该病一般不增加死亡率,患者预后一般良好,但复发率较高,约25%~35%,为患者生活及安全带来极大不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防治目标是延长生存、减少外伤及预防复发。对于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者则需要进行治疗干预。
神经内科李进副主任发言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范围较广,由于行直立倾斜试验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危险症状,故行该检查前因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部分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疾病晚期也可存在继发性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该类病人多有漫长的慢性疾病史,此类患者如行直立倾斜试验易出现脑梗死、心脏性猝死等危急情况,故排除由原发疾病所致晕厥至关重要。
急诊科石珍主任发言
在急诊科,是否属晕厥造成的意识丧失鉴别真正晕厥与伴意识丧失或类似意识丧失的非晕厥,是晕厥诊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判断结果直接影响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方案制定。引起类似晕厥的疾病有2类:①代谢性疾病造成意识障碍(如低血糖、低氧血症等)、癫痫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跌倒发作、猝倒等类似意识丧失。癫痫发作是患者阵发性意识丧失最常见原因,当医师看到患者阵挛性发作后极易作出诊断;仔细询问病史和发作时的目击者也有利于诊断。
讨论收获
本次活动主要以病例讨论及专题讲座形式进一步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其中病例讨论环节,我科结合病例进一步明确了直立倾斜试验的操作及评判标准;神经科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发病机制、发病诱因、伴随症状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急诊科介绍了通过提高问诊技巧及建议进行针对性检查等方面进一步拓宽了晕厥类疾病的诊断思路。从不同学科讲述拓宽了临床诊疗思路,体现了学科交叉对于临床诊疗的必要性;晕厥类疾病虽不是常见病,但对于每一例患者的预防及治疗都不容忽视,应积极从多方面、多学科进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争取尽快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