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治疗被妖魔化,耽误的是病情南方新闻
TUhjnbcbe - 2022/10/10 17:31:00

不少影视作品里都有类似的场景:病人被五花大绑在床上,神情紧张却无力反抗,身着白大褂的人两手拿着电极径直走向患者。患者在极度惊恐的情绪下开始了电休克治疗(ECT),随即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看到此处,观众对电休克治疗充满了恐惧。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直到现在,即使随着焦虑症、抑郁症的科普工作不断深入,精神疾病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愿意主动前往精神科寻求帮助,但在临床上,还是经常能遇到拒绝遵医嘱服药或进行有效物理治疗即使用仪器治疗的患者。

“病没治好,人先给吃傻了”“仪器治疗太吓人”仍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被‘妖魔化’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耽误的是患者的病情”,近日,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许崇涛就目前循证医学已多次证明有效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进行答疑解惑。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宋芾

电休克治疗是“炮兵”

那么,电休克治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休克治疗,是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以一定量的电流诱发大脑同步化放电,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目的的手段。适用于严重抑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及躁狂发作的急性期,特别是有严重自杀倾向、有冲动伤人行为或木僵的患者,也可用于部分药物治疗不能耐受、效果不好的患者。主要用于住院患者的治疗。”许崇涛说。

比如在抑郁症中,因抗抑郁口服药需要两周才可以起效,心理治疗即便患者有积极的意愿配合咨询,效果显现也需较长时间。此时要快速消除抑郁症患者中的自杀观念和行为,电休克治疗就是一种救命的治疗方法。

“打个比方,电休克治疗就像是战场上的‘炮兵’,抗抑郁药和心理咨询是‘步兵’,与病症作战,医生先用大炮轰炸,然后派步兵占领阵地。”许崇涛表示,电休克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疼、恶心及呕吐,以及短暂、可逆的记忆减退。当治疗停止,头疼等症状就会自动消失;出现暂时性部分失忆的患者,一般在1—6个月内就能完全恢复记忆。既往电休克治疗患者出现全身痉挛和抽搐,现在采用麻醉和肌肉松弛的改良电休克治疗,已经不再出现这种痉挛和抽搐。另外,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而言是没有痛苦的,因为治疗中患者的意识丧失。

在进行电休克治疗前,医生需要为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全面的解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电休克治疗一般不用于轻度精神障碍患者,这不仅仅是大材小用,而且治疗后的躯体不适,也可能给患者增加病感,反而增添负担。

对于失忆,患者持不同态度,大部分患者觉得暂时忘记不开心的事情也不错。在短时间内,大脑神经递质相对平衡,人会觉得身心处于非常舒服的状态。也有些患者对暂时丢失一部分记忆存在担忧。

电休克治疗是目前急性精神病发作首选治疗方案,相比精神治疗药物而言起效快、副作用小,其副作用的产生主要与治疗的频率及电压的大小有关,可调、可控。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近期发生的骨关节炎、出血不稳定的血管瘤及急性全身感染的疾病的患者,则不能进行电休克治疗。

“当然,电休克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对于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来讲,电休克治疗只是停留在生物层面,效果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才能持久控制患者的精神障碍,全面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许崇涛说。

锥体外系反应是造成误解的“元凶”

人们普遍对于抗精神病药物能把病人“吃傻”的印象从何而来?

许崇涛教授告诉记者,这得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说起,这类药物通过对多巴胺2型受体阻断作用发挥治疗作用,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和苯甲酰胺类等,其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经常发生的一种药物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运动不能;静坐不能,病人表现烦躁不安、不能坐定、反复走动等;急性肌张力障碍,病人出现下颌不能闭合、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视、吞咽困难、扭转性痉等;迟发性运动障碍,如出现肢体、口舌颊不自主运动,全身躯干不协调等。”许崇涛说。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者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女性爱美,在面部注射了过量的肉*素时,面部肌肉就会出现僵硬、表情不能,这时人脸就像戴上了一个面具,看起来不自然,甚至很怪异。”许崇涛介绍。

“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如氟哌啶醇、奋乃静、氯丙嗪等比较多见。出现此类药物副反应后,不必恐慌,可用对抗药物,如安坦2—4毫克,每日1—3次,东莨菪碱肌肉注射每次0.3毫克。经过对抗药物处理,患者锥体外系副作用大多可以控制,若副反应仍较重可考虑减药或换药。”许崇涛说。

事实上,新的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已大大减弱,并不会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另外,需明确的是,抗精神病药物并不会把人“吃傻”,不会改变患者自身的智力,甚至还有营养神经的功能。从前人们对抗精神病药物能把病人“吃傻”的错误印象,主要源自患者行动及面部表情呆板的外观印象。

对于确实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切记遵医嘱按时服药,以免小病变大病、量变到质变,贻误治疗时机。

经颅磁刺激能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平衡

另一种经循证医学确认有效,目前被普遍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的方式是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对于处于急性期、难治性的精神障碍患者,起效快、副作用小,也常用于轻型精神障碍的治疗。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颅磁刺激在临床精神病、神经疾病及康复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不同的频率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高频(<1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1Hz)则是抑制的作用,可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作用于不同的大脑分区,其效果也各有不同。

因为紧跟国际的研发步伐,国内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神经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儿科、老年病科等,受到广泛应用。在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上,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临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其在科研及成瘾戒*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空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被妖魔化,耽误的是病情南方新闻